陳世清:新常態是把“以民為本”的口號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黨中央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以民為本”的口號落到實處;新常態就是要把人民幸福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能愛邦內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三》)。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基礎不在于GDP、人均GDP增速最快、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而在于使人民普遍感到幸福。人民幸福夢,就是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只有使人民普遍感到幸福,才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抵御外侮。什么是幸福,怎樣追求幸福,在不同的發展觀中有不同的解讀。在GDP增長觀看來,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是價格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是金錢,市場經濟的價值本質是效用,幸福就是可計量的效用的增加;效用是幸福的核心范疇;通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現國家總的效用增長;效用的增加,是實現幸福的主要方式。在科學發展觀看來,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是價值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市場經濟的價值本質是效益。
幸福,就是需要的滿足;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本身是一個有著對稱結構的系統,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個對稱的基本層次。幸福夢,就是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幸福是在再生生產力發展基礎上,人們生活效益包括收入效益與非收入效益的增長。不僅“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享受免費的基本醫療與教育、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生存權保障,而且有發展權保障;把生存權與發展權統一起來、這一代人的發展權和下一代人的發展權統一起來的途徑是公平與效率的一致、民主與法制的統一、對外開放與民族主體性的統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效益”,是科學發展觀—幸福發展觀的核心范疇;效益的增加,是實現幸福的主要方式。在金錢“發展”觀中,實現幸福要經過完全自由競爭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經濟周期波動的血與火的洗禮把蛋糕做大;社會福利只是對一次分配不公的某種程度的補償。在科學發展觀—幸福發展觀中,實現幸福,一開始就應該靠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競爭平等競爭充分競爭,通過貢獻與索取的對稱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二者邏輯與歷史、理論與現實差別的根源,在于社會核心機制的不同。前者不管怎樣改頭換面,都萬變不離其宗,改變不了以價格機制作為市場乃至社會核心機制的本質。后者的邏輯與歷史,是價值規律的展開——人的幸福感的增強才是最大的效益,每個人幸福的國家才是幸福的國家,因此只有價值機制才是市場與社會的核心機制。中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取得勝利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夢。無論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還是起點公平都需要以自由民主法制為前提,自由民主法制要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建構。GDP增長不等于社會財富實際增加,人均GDP增長不等于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實際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幸福水平提高也不能劃等號。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只是幸福的必要環節,精神生活水平提高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如果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水平下降,其結果只能是幸福感的降低。實現幸福夢靠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社會全面的進步,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進步、社會平等正義自由民主法制的實現、國民的德智體能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民族凝聚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在科學發展觀—幸福發展觀看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人民而不是少數作為社會精英的“主流經濟學家”,其成果本來屬于人民而不僅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中國改革開放不是某個領袖人物的扭轉乾坤而是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其成果本來屬于廣大人民群眾而不只是與人民分享。科學—幸福的發展是政府執政能力與民間活力、民富與國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開放性與民族主體性、物資財富增加與人民幸福指數提高的對稱發展。只有使人民幸福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只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通過人民、一切屬于人民的發展才是使人民幸福的發展,只有使人民幸福的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幸福夢。
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中國不是沒錢。只要資金運用得當,戰略正確,無論是基本建設投資還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都有充分的資金保證。問題的關鍵,在于“以民為本”的口號有無落實到實處。應結合產業升級,在保護民族工業的前提下,增加進口,貶抑出口,把長期貿易順差積累的外匯儲備轉變為生產力。重點放在新農村建設,以增加就業、增加供給、貶抑物價,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果是產能過剩造成通貨膨脹,這時如果采取緊縮政策恐怕是背道而馳,結果適得其反。因為提高貨幣效率的根本途徑,不是減少貨幣供給,而是增加產品供給。運作中國外匯儲備只能是在進口產品上作中國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的補充,輔助國內產業政策,彌補中國出口導向造成的國內產品的空缺。如果不能在實物進口上彌補市場空缺,將使國內通脹持續,使全體國民財富受損。出口導向型經濟能否使全體人民受益就看你外貿盈余怎么用。必須使中投掌握的兩萬多億的外匯盈余運作置于全體人民的監督之下,而不是成為少數人“全體一致通過”的玩錢游戲。玩錢、投機,只會使原來的出口導向、掏空國內市場、貨幣虛高造成的通脹雪上加霜。
外匯儲蓄最好的保值增值措施是國內大型基本建設投資,而不是購買美國外債和參與美國金融投機。實際上,如果我們把外匯儲備拿去進口國內建設所需要的實物資產,而不是參與國際金融投機,那么人民幣升值引起匯率變化并不會造成所儲備的外匯縮水。但外匯儲備借給外國人搞金融投機,無異于肉包子打狗。所以,對于要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還是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蹚國際金融投機這個渾水。既使是借給外國政府或金融機構投資,在目前國內百廢待興、巨大的投資需求面前,其綜合效益也遠不如把錢放在國內投資。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主體性二者并不矛盾,相輔相成;不能以經濟全球化為名否認經濟主體性。經濟全球化中的國家主體性之一: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包括就業問題、老齡化問題、住房問題、貧富分化問題、三農問題、內需不足問題、發展的可持續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可以歸結成一個問題:社會對稱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國內投資的充分性、有效性。內需不足,根本的是投資需求不足;而投資需求不足,不是客觀上投資需求不足,而是決策者頭腦中投資需求不足。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承認:“中國的就業問題總量之大、矛盾之復雜是任何國家都未曾遇到過的,供求缺口至少1千300萬人。2005年底,國企失業人數超過200多萬,今后三年還會有360多萬國企人員、400多萬集體企業人員進入失業大軍。2006年有124萬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1億多農村勞動力閑置,到2008年城鎮失業人口可能突破五千萬人,農村突破二億人”。按照海外專業人士的估計,目前中國城鎮有15%的失業率、農村有30%的失業率。而中國的環保建設、基本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目前陷于一方面有大量人口沒事干、另一方面有很多事沒人干的悖境。走出這個悖境的關鍵,是使錢有事干--巨額的外匯儲備與銀行存款有有效的投資渠道。這就是投資需求,而且是巨大的投資需求。如果我們的近兩萬億外匯儲備能有效花在再生型基本建設上,并通過其杠桿作用扶持全民創業工程,就業問題可解決;就業問題解決了,上述其它問題可迎刃而解。資本運作本來是促進生產要素的結合,使之轉變為生產力。一個國家的政府,是通過巨額資本運作來直接投資增值、帶動社會全面發展,還是通過巨額資本運作來投機或借給別人間接投資增值、賺更多的錢,不但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經濟學范式,而且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執政觀,在實踐中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決策者頭腦中的科學發展觀、執政觀與正確的經濟學范式是綱,上述問題是目;抓住了綱,綱舉目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