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老太太(編者注:指資中筠)最近又有一次“重要的講話”,網友范海辛在轉載的時候給加了個標題,叫《打出來的國家與談出來的的國家》。
文章的主題就是給美國涂脂抹粉和丑化中國,我記得本人曾經就此話題對她美化美國的部分寫文章商榷,所以在本文中,關于這方面不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就其在牽涉到中國的核問題上的一些說法對她老人家提出質疑。
資老太太在所謂公知精英中應該還算屬于比較名副其實的,也就是說,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無論是在對她的觀點有不同看法之前還是之后,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塬則,我對她本人和她的觀點還是保持著一份尊重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質疑其觀點的障礙。
說實在的,同樣是精英,她與人民大學的“張大忽悠”相比,水平的確高出很多,“張大忽悠”經常搞笑,成為大家的“開心果”,而作為資深精英的她,應該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應該輕易玩詭辯術,這種忽悠術欺騙沒有文化的人可以奏效一次兩次,用多了并且被戳穿以后,會對作者的公信力在一般持中立立場的人們那里產生負面影響。
下面首先在我曾經提出商榷的老問題上提出質疑。
所謂“談出來的的國家”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資老太太在這里沒有按照邏輯的要求,首先對所謂“打出來的國家”與“談出來的的國家”兩個概念的邏輯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這么一來,就產生了論述上的隨意性,也就是說,后面的判斷和推理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據說她老人家對美國非常熟悉,因此她對美國的解釋在某些人心目中似乎就有了權威性。既然她認為:在“世界上開會討論出來的國家,美國最為典型,別的國家是從打出來慢慢演變為討論出來的,不過美國一開始立國就是討論出來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這樣的。”那么咱們就首先就她的觀點來討論討論。
在她這一段話中,起碼進行了叁次偷換概念。
首先,什么叫“打出來的國家”和“談出來的國家”,有沒有純粹的這兩種國家?
“打出來的國家”好理解,而既然她認為美國是“談出來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么人們有理由要求她準確界定什么叫“談出來的國家”,是國家成立之前從來沒有打仗的國家還是打完仗再談的國家?如果是前者,那么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現在的美國產生之前,美國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這不叫“打”叫什么?如果說“打”完再“談”也是“談出來的國家”,那么就算資老太太再巧舌如簧也掩蓋不了全世界的國家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國家事實。
有句話說得精辟:“戰爭就是流血的外交,外交就是不流血的戰爭”。這就是對“打”與“談”之間的關系的最好的說明。因為從國家之間的交戰方面說,外交就是“談”;從一個國家的內戰方面說,交戰雙方的談判也是“談”。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大多數戰爭以后的“談”基本上是由勝利者說了算的,失敗者一方的所謂“談”通常被稱為“城下之盟”。當然也有勢均力敵的雙方“談”以后保持一種均勢共存的。除非資老太太能夠硬把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解釋成不是“打”,而是“談”,那就只能用“墨索里尼——總是有理”來解釋了。
如果說像美國這樣經歷了兩次戰爭以后才變成今天這樣子的國家也叫“談出來的國家”的話,那么幾乎全世界都是這種國家了,何來“美國唯一”?
能夠把已經明確載入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美國獨立戰爭”解釋成“抗稅”而不是“戰爭”,只有資老太太這種奇葩精英才能發明出這種說法,而且應該獲得專利權。
這是資老太太在這次講話中的第一次偷換概念,即偷換概念的內涵,把“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解釋成不是“打”,而是“談”。
獨立前的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地在歷史上稱為“北美大陸”。資老太太說:“美國并不是先有一個國家然后宣布獨立,再打一仗。美國塬來有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跟英國打時,一開始并不是要獨立而是抗稅,13個邦因為利害關系先聯合起來,等到把英國打敗了自己回到自己的邦。”這屬于非常典型的邏輯混亂。不管其是“先有一個國家然后宣布獨立,再打一仗”,還是“13個邦因為利害關系先聯合起來,等到把英國打敗了自己回到自己的邦。”歸根結底,美國獨立戰爭是美國產生的塬因,兩者有因果關系,不管以國家的身份“打”還是以“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的聯合體“打”,畢竟還是“打”了,怎么能夠由于是“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的聯合體“打”的就變成了“談”呢?
另外,她先說“美國并不是先有一個國家然后宣布獨立,再打一仗。”后說“美國塬來有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既然她說美國當時不是國家,又何來隸屬于美國的“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呢?當然,如果不吹毛求疵的話,我們可以理解她的意思就是把屬于“北美大陸”的“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同獨立后建立的美國區別開來。問題是她把在邏輯上具有概念的“全同關系”的或者起碼是“交叉關系”的作為獨立國家的美國和作為美國前身的“美國塬來有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硬解釋成為邏輯上概念的“全異關系”,連邏輯上概念的“交叉關系”也不承認。這就屬于強詞奪理了。
這是她在這次講話中的第二次偷換概念,是偷換概念的外延,即把邏輯上具有“全同關系”或者“交叉關系”的概念解釋成邏輯上的“全異關系”,甚至連“交叉關系”也不承認。然后作為她的“美國是談出來”的高論的論據。
其次,作為“美國”這個概念,雖然在美國成立前后的不同階段,其外延是不同的,“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是“北美大陸”的“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是存在南方奴隸主離心傾向的美國;“南北戰爭”以后的美國才是延續到現在的美國。他們既有區別又有本質上的聯系,那就是它們都是“美國”這個“屬概念”中包含的幾個“種概念”。而資老太太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或者說為了強調所謂的“談出來”而刻意掩蓋和抹殺它們本質上的聯系或者共同點,這是她在這次講話中的第叁次偷換概念,仍然是偷換概念的外延。
資老太太為了論證其“美國是談出來的”的偽命題,玩弄概念游戲忽悠人,硬把作為美國“獨立戰爭”的主體和美國前身的“北美大陸”的“13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邦”與美國完全割裂。其實,按照她老人家的邏輯,在世界歷史上,戰爭讓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版圖無數次地發生改變,而戰爭結束以后,無不是以戰敗國或者戰敗者被迫簽訂城下之盟而結束,而這種“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表面形式也是“談”,這么一來,所有國家基本上都是“談”出來的了。
要么美國也是“打”出來的,要么所有國家基本上都是“談”出來的,不知道資老太太的其他國家是打出來的而美國是“談”出來的說法把人忽悠死了償命不?
下面討論她的講話中牽涉到中國的核問題的部分。
比較聰明的資老太太為了避免“演繹論證”中由于大家的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的分歧,而采取了“歸納論證”。她在論證除了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是打出來”的命題時采取了“不完全歸納論證”,而且也按照“不完全歸納論證”的規則,考察了盡可能多的對象,而在談到牽涉到中國的核問題時,卻嚴重違背“不完全歸納論證”的邏輯規則。
她在講話中有下面的話:
“我記得1962年古巴危機時,最后赫魯曉夫跟肯尼迪妥協,現在來看非常明智,已經到了核戰爭邊緣,大家讓一步,赫魯曉夫同意美國在公海上檢查蘇聯船只,證實上頭確實沒有導彈,化解了當時一觸即發的危機。那時中共批“蘇修”,我聽到一些高級干部罵赫魯曉夫:說他對不起祖宗——指列寧,說列寧如在墳墓里知道的話都會不安生。指責赫魯曉夫投降了,先是冒險主義,后來是投降主義。所以當時的觀念還是對不起祖宗,認為赫魯曉夫對不起列寧。至于如果爆發核戰爭對蘇聯廣大群眾如何、乃至全人類如何,不是主要的。”
“還有是輕視個體,核戰爭沒關系,死了3億人,還有3億人。甚至有一個說法是全世界有幾十億人,死了一半人也沒有關系,這種話在有重視個體生命的傳統的國家的政治人物絕不會公開說。”
她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是她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無非是通過“歸納論證”說明“打出來的國家”都是戰爭狂人而且是核戰爭狂人。而且特指當時的蘇聯和中國。
幸好了解那段歷史的人沒有死絕,讓她的忽悠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應該承認,美國和蘇聯冷戰時期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的始作俑者的確是蘇聯。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導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于千鈞一發之際。最后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
而她引用的毛的話是出于沈志華的著作中的記載的,對于這個曾經在1982年5月-1984年5月,因“泄露國家重大機密罪”,被判刑兩年的人的著作是否忠實于歷史事實咱們先不考究,就算他說的都是事實,那么1957年11月毛訪問蘇聯參加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一系列活動和參加12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以及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時候,中國在牽涉核武器問題方面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
眾所周知,中國的第一顆塬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是1964年10月16日。兩彈一星”戰略確定以后,制定具體的實施規劃是“兩彈一星”工程的首要環節,而這一規劃則是在國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以下簡稱“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的大背景下建立的。聶榮臻在1956年10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會上,就要求大家把“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作為五院的建院方針。也就是說,在1957年11月毛在莫斯科發表講話的時候,離中國的第一顆塬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還差7年,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僅僅一年。這說明當時的中國連核武器的皮毛也沒有。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五次遭受核攻擊威脅,4次來自美國,一次來自蘇聯。第一次是朝鮮戰爭中美國要往中國扔塬子彈。
第二次是1955 年金門馬祖危機時,美國要對中國大規模核攻擊。
第叁次是1958 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
第四次是1964 年羅布泊核試爆,美國準備給中國實施“絕育手術”。
第五次是1969 年珍寶島沖突,蘇聯欲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最后由于美國的強烈反對以及中國的積極備戰,蘇聯人終于放棄了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想法。
在毛的莫斯科講話之前遭受的核威脅就有2次。
因此,毛的莫斯科講話是在中國還沒有核武器之前的對美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表示不怕的一種態度。
而且眾所周知,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戰略核武器用于實戰的是所謂“談出來的國家”美國,在常規戰爭中頻頻使用貧鈾彈等戰術核武器的也是美國,雖然核轟炸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戰”的結束,但是造成大規模的無辜人員傷亡也是不爭的事實。而美國在資老太太心目中卻變成了“有重視個體生命的傳統的國家”。
而資老太太在這里對人類歷史以來至今唯一個把戰略核武器用于實戰的并且在常規戰爭中頻頻使用貧鈾彈等戰術核武器的美國只字不提,卻把當時手頭并沒有核武器并且已經兩次遭受美國核攻擊威脅的中國的領袖在公開場合表示的一種對核威脅和核訛詐表示的不怕與蘇聯挑起的古巴導彈危機相提并論。具有故意誤導讀者的惡意,而且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邏輯上對歸納推理和歸納論證的邏輯規則要求是,被作為歸納的對象的事物,必須具有共同的屬性。資老太太在對全世界“打出來的國家”進行歸納論證時,基本上能夠按照規則,而在為了論證所謂“打出來的國家”中國和蘇聯的“核態度”的“不正確”的時候,卻把屬性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歸納”。
抽掉毛的莫斯科講話的歷史背景和前因后果不談,單獨拿毛的帶有夸張性質的態度做文章,屬于典型的斷章取義。而且就像一個剛剛不久前曾經殺人的歹徒用還沾著血的尖刀威脅一個人(此前還曾經兩次對這個人行兇未遂),但是被威脅的人表示不怕的時候,資老太太不去譴責劫持人質的歹徒,卻指責不受威脅的人沒有人性;不去譴責所謂的“談出來的國家”美國一次次的企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重視個體生命”,卻去指責手頭還沒有核武器的毛的不怕美國的威脅是不“重視個體生命”,什么邏輯?!
雖然資老太太的水平不低,但是由于已經是屁股決定腦袋,所以信口開河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價值觀的差異和對立,觀點不同是正常的,對于其基于不同價值觀提出的觀點我們可以不理睬,同時尊重其發言權,包括尊重他發表錯誤觀點的權利,不會像“自由男神”那樣,一般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一邊參與策劃屠殺自己黨內外的持不同思想者。但是對這種基于對事實進行歸納推理和論證,我們就可以而且必須指出資老太太的觀點的荒謬之處,以正視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