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剛建國的基礎條件所致,那時是經濟建設的奠基階段,貧窮只是暫時的。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的經濟建設,就象制辦一桌缺這少那的酒宴,偉大領袖毛主席既備料、又下廚,一桌酒宴就要準備就緒,只等往桌上擺了,好日子馬上就到,周總理于1975年在四界人大上信心百倍地宣布:世紀末在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可是,由于自然規律的年齡問題,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這時離我們撒手而去了,讓走資派纂權后經過復辟資本主義的折騰,人民的好日子就沒有了。現在的財富雖然也增多了,但是都被少數人搶劫去了。即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好點了,我們不能忘本,不能沒有良心,這好點的生活是誰給我們的?是毛澤東時代給我們創建的基礎,當時生活是困難,就如同打井之時吃水難,怎能埋怨開拓者?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
很多人認同毛澤東時代的“貧窮”,主要是表現在對吃穿問題的直觀體驗上,豈不知現在吃穿問題的解決正是毛澤東時代給我們打下的基礎。其實,吃穿問題威脅著中華民族生存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建國之初,西方敵對勢力與蔣介石集團就叫囂:中國共產黨就連中國的吃飯問題也解決不了。毛澤東時代對吃穿問題所打下的基礎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梗概:
一、大面積的開墾荒地。
由于歷史的原因,特別是自1840年至1949年間100多年內憂外患的百年戰爭給我國造成嚴重創傷,致使我國建國初仍存有大量的荒地,毛澤東時代進行了全面的開墾。有人可能會說,我也沒見有多少荒地。但是,你那里沒有荒地,不等于別處也沒有。例如,我們大家能有所聽聞的:1、我國東北的北大荒現在變成了現在的北大倉。2、建國后,我國組建以解放軍為主體的建設兵團進駐新疆大面積的開墾荒地。3,在戰爭年代,為減輕人民的負擔,我人民解放軍利用戰爭間隙時間就已經進行了開墾荒地,人們熟識能詳的紅歌“南泥灣”就是例證。當然,全國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荒地以及零星荒地在毛澤東時代都被全面開墾了起來。
二、大搞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1、農田建設。建國初,我國的農業仍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無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基本是靠天吃飯,即遇風調雨順年景的地方可得溫飽。可是,就全國而言,農業旱澇災害連年不斷,農田高洼不平,旱了,高處不收,澇了,低處不收,人民生活極無保障。毛澤東時代,特別人民公社化后,聯合生產的集體經濟具備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可能,具備或說提供了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優越條件。通過農民的戰天斗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農村在平原整平了土地,在山區,以大寨人為榜樣,把不長莊稼的山坡地整成了梯田,并改造成了可以種植莊稼且可高產穩產的農田,使全國各地的農村土地都變成了便于灌溉并旱澇保收的良田。2、水利基本建設。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同時也給水利基本建設提供了可能。在大搞農村水利基本建設中,全國各地都建起了許多大小不等的水庫,在雨季,通過把水截在水庫,避免了山洪爆發和洪水泛濫造成的農田水澇災害,在旱季,又可把水庫的水引出灌溉農田,這就起到了變害為利的作用。同時,全國各地也大搞了許多形式多樣大小不等的引水灌溉工程,等等。所有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全國農田的灌溉水平。
三、改良農作物品種。
我國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的優良品種培育,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完成的,例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起始于1964年,1975年開始推廣。在農作物培育出優良品種之前,我所在的我國北方糧食畝產一般只有三百至五百來斤,低的還有一二百斤的。而現在,由于采用了優良品種,糧食單產都在千斤以上,如果每年種植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每年畝產可在兩千斤以上。
四、關于穿的
隨著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迎來了建交高峰,迅速與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及泰國、馬來西亞等親西方國家建交,獲得了廣泛的外交承認,打破了1949年以來以西方世界為首的對中國的不承認、不接觸、不來往的外交與經貿封鎖。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開始了持續17年的外交蜜月期。
1973年1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建議在3至5年內引進價值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通稱“四三方案”,之后在這個方案的基礎上又追加了一批項目,計劃總額51.4億美元。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中,包括有化肥、化纖設備,開啟了我國使用化學纖維布料的新階段,這既減輕了我國大面積種植棉花的壓力,可以騰出土地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又解決了我國人民穿衣等用布料的緊張局面。
從以上可以看出,雖然在毛澤東時代,我國的吃穿問題比較困難,但是今天的富裕則是毛澤東時代給我們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那一代人的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哪有我們今天的富裕?中國解放前幾千年的私有制都沒有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D××一分田到戶就解決了,這不是天大的謊言和笑話嗎?
五、關于輕工業日用產品問題。
由于我國受建國初期的國內外環境和工業基礎條件的限制,我國工業的起步與發展必須首先放在重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并且輕工業要以重工業為基礎,如果沒有重工業提供設備,哪里會有輕工業?而重工業是投資大見效慢的行業,并且重工業產品不象輕工業產品那樣,與人民的生活直接相關,所以,重工業容易被人們忽視它的存在和發展。到毛澤東時代的末年,我國才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工業體系和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致使在毛澤東時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產品比較匱乏,給人一種貧窮的直觀感覺,這就給走資派污蔑毛澤東時代提供了可能和錯覺。試想,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雄厚的重工業體系和整個國民經濟體系,會有今天豐富或富裕的輕工業日用產品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核武器以及國防科技成果等一系列的雄厚基礎,現在我們不只是要受到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恐怕早已成了伊拉克那樣。
毛主席曾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在我國的工業體系和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健全之后,工業一反哺、支援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農業、美好的城鎮化農村將很快展現在我們面前。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毛主席離開了我們,又由于資本主義的復辟,使這個美好的前景變成了泡影。
由于水平所限,對如何理解毛澤東時代的“貧窮”和現在的“富裕”問題,倍感講不透徹,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