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鄧力群同志走了。新華社發的通稿,說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思想宣傳戰線的杰出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人們聽慣了這種有固定格式的評價,可是,至少這一次,我們感覺是貼切的。
我們的印象中,理論家,即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與普通工人的聯系也不是直接的。理論家鄧力群同志,也許是一個例外。作為一個普通工人,我們總會時不時地想起,并確信,在北京的一個什么地方,住著鄧力群這樣一個人,還在守望革命,還在研究精英們不屑一顧的“傳統理論”。在中共開代表大會的時候,在春節慰問老干部的時候,我們看到列席會議的老同志中,看到國家領導人看望的老同志中,還有鄧力群的名字,就會莫名地感到“放心”。其實,也沒有什么放心不放心的,我們知道,鄧力群同志年事已高,已經退出了政治舞臺,他已經沒有能力再為工人階級做什么事了。所謂“放心”,大概就是一種期許,一種信念,相信“傳統理論”總會和工人階級發生緊密聯系的。
我們的印象中,鄧力群同志是性格獨特的理論家。他為之奮斗的中國工人階級,是一個有遠大前途的階級,但也有一個弱點,就是文化水準較低。他們有點怕資產階級專家,還有點怕紅色專家。紅色專家說抓革命,大家一古腦去抓革命;紅色專家說搞生產,大家一古腦去搞生產。因此,中國革命過程往往會出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事情。鄧力群同志深知中國工人階級的弱點,他是在反傾向的斗爭中守望革命的。文革中抓革命的同時出現了忽視生產的傾向,他就幫鄧小平同志寫《論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要求重視發展生產力;新時期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出現了忽視革命的傾向,他就向中央反復建言,要求重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和提高。反潮流需要政治勇氣,也要冒政治風險,鄧力群同志為此多次受過打擊和排擠,吃了不少苦頭,但他歷經苦難,癡心不改,彰顯了工人階級理論家的政治本色。
一些精英稱鄧力群同志為“左王”。可是他們忘了,當他們空喊革命或者告別革命的時候,正是鄧力群同志提出,不要忘了革命的另一面就是發展生產力,也不要忘了發展生產力的另一面就是革命。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被精英們誣為“左王”,這是鄧力群同志的驕傲,也是他忠誠與工人階級事業的鐵證。
中國革命的守望者,這就是我們印象中的鄧力群同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