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和運用經濟學基礎知識是推動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學的洋教條泛濫、概念模型泛濫、信息爆炸、軟件橫行,而思路卻更加混亂了。有些老方法如利率不起作用,央行直接控制貨幣發行量,一直被有些人批評是“計劃經濟”搞法,但西方國家利率也失靈,不得不直接擴大貨幣發行數量,變個說法叫“量化寬松”,就成了市場經濟的“數量型貨幣政策”,換成英文“QE”,不僅無人質疑,反而成了創新。
對于經濟學基本概念和規律片面理解,多年來在各種媒體上以訛傳訛,某些教師也是講不清楚,亂加作業;學生則是為了應試,考后就忘,換個角度一問就什么也答不上來。
比如某些人前些年以“升值打擊出口”,堅決反對人民幣升值。1994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7年,并未打擊出口,原因是加工貿易比重大,在出口產品的成本里,進口占了很大比重,匯率變動同時影響進出口。因此人民幣升值40%,未曾打擊出口。
筆者長期研究匯率,1994年即預言人民幣進入歷史升值期,2011年即預言人民幣升值不可能超過 1:6,當時國際主流經濟學家的預測是要升值到1:4。他們為什么錯?腦子不清楚,被事物運動的長期慣性左右了思維。
現在的情況是人民幣呈現貶值趨勢。于是又有人搬出“教條主義”,說不能放松國內貨幣發行,以防止通貨膨脹和匯率貶值的惡性循環。這又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
國內目前的危險是通貨緊縮。人民幣貶值并非國內通貨膨脹造成,而是外部沖擊造成。歐元、日元對美元大幅度貶值,造成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對歐元、日元升值,正在中間位置,因為人民幣早已和美元脫鉤,而與“籃子貨幣”掛鉤,貨幣籃子就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的加權平均數。權數,則是由中國和這些國家地區的貿易比重決定的。
市場的慣例是先貶值后降息,降息緊跟貶值。道理何在?人民幣貶值降低了貨幣總價值,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足,產生緊縮效應,對于向下調整的中國目前經濟豈不是雪上加霜?因此必須以降息降準加以對沖,這不是貨幣政策變寬松了,而是防止過緊,符合“松緊適度”原則。
其實,經濟學“教條主義”的危害還可以用一個更多人知道的笑話作為例子來說明:一個在證券公司門口存自行車的老太太做股票賺了錢,牛市火爆她就靠存車賺錢,熊市沒人她就去買股票。可惜,大多數有錢有文化的人,水平還不如一個存車的老太太,因為他們學的都是“均衡論”,“自由競爭”那一套,實際金融市場恰恰相反。市場經濟以價格調節供求關系,不能自動達到均衡,金融市場的本質是正反饋,非均衡的,追漲殺跌既是老常態也是新常態。
對于經濟學領域存在的那些教條主義,如果只是知識界打打嘴架,也就罷了。但如果這些“教條主義”變成了政策和思維定勢,那就會在實際中造成巨大損失,這一點值得我們格外注意。▲(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