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兩會”上聽起來提案多多、氣氛熱烈,其中之一是關于“三歸”問題。具體地講就是:該歸政府管的歸政府,該歸市場管的歸市場,該歸社會管的歸社會。依草民萬分淺陋的認識,中間之“歸”是關鍵、是要害。兩會精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是越發(fā)地加強了。
前幾年,政府實施了樓市調控政策,更有滬、渝試點收起了房產稅。這正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宗的市場經濟“房評員”們不干了,幾乎天天都在指責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預樓市,收取房產稅更是無法可依,實屬違法。應該指出,高房價造就了“負產階級”——房奴一族,政府是有嚴重責任的,“全民土地”的出讓金那么的高,確是房價之所以過高的主要成因之一。調控樓市其實也是政府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房子成為富翁們的投資對象時,廣大普通老百姓的憤怒是難以想象的。面對房價的不斷攀高,房產商們的貪得無厭,望樓興嘆又極其憤怒的民眾,政府不管誰管?面對一個工人、農民工一年的總收入還買不來幾平方米房子的怪現(xiàn)狀,政府就不感到內疚、失職和無用嗎?政府還配稱“人民政府”嗎?倘若一切都歸“市場”說了算,哪還要“政府”干什么?白白地浪費人民幣養(yǎng)活著一大批“官員”?
幾十年來的“市場經濟”如果真讓70%的人富了,其余的29%的人也富裕在望,這樣也許還能平抑民心。但妄想終究是妄想,世界第一的貧富兩極分化現(xiàn)象,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不是99%,“第三次偉大革命”名不副實,早已走上了邪路,這在鄧小平理論中可以找到答案或者叫依據。口口聲聲唯“市場”為尊的人們,心里所裝實非人民群眾,而只有鈔票、鈔票、還是鈔票!而且注重鈔票遠在注重思想道德之上。一個只引導向錢看,又不顧共同富裕的社會,是不講天理人倫的倒退了歷史的社會。改革“精英”們在大喊“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時候,忘卻了“發(fā)展”是為了共同富裕這一更硬的道理;在批判當年大躍進的時候,改開年代卻搞起了“洋躍進”。因為,市場經濟就是這么任性,它可以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實質上是犧牲老百姓的健康生存為代價,換來高速增長的gdp。習慣成自然,當2014年中國gdp增速為7.4公布時,便立馬眾說紛紜了。有人立即與美國的增速5相比較,說由于美國的基數是中國的1.5倍,所以去年中國實際上沒有超過美國,想趕上、超過美國,難矣。把gdp增速看得比人民群眾的命更重,大概就是改革“精英”們的市場經濟邏輯吧。
依法行政,政府不得干預市場,只能為市場服務,而人民群眾又被圈在市場的籠子中,做市場的奴隸。這樣的政府,這樣的市場經濟,能為老百姓著想和服務嗎?草民當然代表不了老百姓,但“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從日益嚴重的霧霾中,我們看到了無度發(fā)展的可怕后果,以支柱產業(yè)汽車業(yè)為例,2014年的產量和銷量都在2000萬輛以上。產量有否水分,草民不知,而銷量卻有水分,為了完成廠家的銷售任務,4S店會做假銷售,即車子還靜臥在車庫里,卻“賣”出去了。這跟消費者自然是不搭界的,咱也沒有必要和理由去指責。但盡管如此,汽車的產銷量還是驚人的,光浙江省就已有1500萬輛之巨,還只占全國第六位。加上汽油價格的連連暴跌,嚴重阻礙了綠色交通車輛的進一步研發(fā),這就使得空氣質量變得越來越差,霧霾危害著無辜的老百姓。精英們雖然提出了一種種治霾高案,卻仍無一種最有效的治理良方。因為,支柱不能折斷……
草民不知道“市場經濟學”中有沒有“專一”這一條戒律,但依照實際來看,是有的。比如,工廠沒有必要有學校、食堂;學校也沒有必要有食堂;否則就是不務正業(yè),是“計劃經濟思維”。所以,社會必須接管學校、食堂,等等。至于理由嘛,當然是有的,專心一意地搞好工業(yè)生產、教好學生,就行了;而且還為社會提供了私營辦學和私營餐飲的機會。然而,市場經濟之下,一批私營者往往是貪得無厭,惜錢而不惜他人前途、他人性命的;舉例就免了罷。
尊敬的“無冕之王”們,眼睛不可只瞪著光彩照人的委員和代表們,而應當兵分兩路,下到基層去。不要光聽委員、代表怎么說,也得聽聽工人、農民、學生怎么講。
2015.1.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