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庭的三代紅色婚禮
——“上海80后小伙回山西老家舉辦紅色婚典”背后的故事
【題記】: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不正之風離我們越遠,群眾就會離我們越近。我們黨歷來強調,黨風問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古今中外,因為統治集團作風敗壞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們一定要引為借鑒,以最嚴格的標準、最嚴厲的舉措治理作風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原則必然會滲透到黨內生活中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纏繞著黨員、干部,“溫水煮青蛙”現象就會產生,一些人不知不覺就被人家請君入甕了。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重要講話摘抄
紅色婚禮火爆網絡
2014年10月13日,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歡度國慶六十五周年華誕中,一陣紅色旋風突然席卷了全國的網絡媒體。一篇署名為張雙俊“上海80后小伙回山西老家舉辦紅色婚典”的報道,出現在“中國紅色旅游網”等三個網媒上,全國幾乎所有的網媒競相轉載,登在頭版頭條,火爆一時,創下紀錄。
全國的網民們一致交口贊揚,大家紛紛祝福這一對新人,稱這樣“一場婚禮辦得有意義,青年人不僅展現了他們愛的成果,更是通過婚禮來展現他們的理想和抱負!”相比于那些豪華婚禮,“這場別致的儀式顯得神圣莊嚴而有意義”,“婚禮不僅設計有創意,還更能讓小兩口重視彼此得來不易的感情”。
然而,對于這一婚禮的主人公即這一對碩士研究生新人和他的家庭,以及這場婚禮的策劃經過和動因卻鮮為人知。帶著廣大讀者的好奇心,記者幾經周折走訪了這篇報道的作者,新華社《中國圖片報》山西記者站站長、原《山西煤炭報》社長、《山西畫報》副總編、高級記者張雙俊。并且通過他,找到了當事人新郎及其父親和協助這場婚禮的策劃人。他們共同為我們講述了以下動人的故事。
“四個不要”凸顯真情
我們先來重讀一下張雙俊報道原文的主要段落:
“在全國人民喜迎國慶的大喜日子里,同為華東師大畢業的80后碩士研究生岳霆與同學葛平華一塊在上海參加了工作。岳霆和葛平華同學相戀多年,決定在今年國慶長假期間舉辦婚典,在父母雙親的倡導下,這對80后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決定回山西老家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紅色婚典。一不請山西特色的威風鑼鼓隊助興,二不邀山西特色的娘子軍舞蹈團助威,三不聘婚慶公司大操大辦,四不租用高檔婚慶典堂。
10月6日一大早,親朋好友、紅色網友們,自發來到岳霆父母家中,大家一起動手共同參與洗菜、做餡、包餃子、熬小米粥。中午,在山西煤炭招待所餐廳共同迎接新娘。餐廳內掛滿了五星國旗、大紅燈籠,紅色網友張三喜帶來了他珍藏的毛主席詩詞、書法藝術條幅、橫幅,書法家安保全向新郎、新娘贈送了歌頌毛澤東思想的書法藝術中堂……”
其實,說到底,這一對小兩口的新婚典禮在程序和主體部分和他的同齡人相比,并沒有多少特殊之處,也是穿西服婚紗、接親、認親、新郎從岳父手中牽過新娘、走紅地毯、喝交杯酒、點燃新婚的蠟燭、拜天地(這里是拜國旗和開國領袖毛主席)、拜父母、夫妻對拜,由藝術表演家朋友助陣等。
所不同的,是為這個革命家庭熱心義務幫忙的新郎父親的同事朋友,以填補“四個不要”帶來的缺項,不僅與眾不同,而且節約了主要費用。婚禮沒有請婚慶公司策劃和主持——策劃者是新郎的父親岳老師(一名省城高校教師)和新郎父親的朋友退休干部崔晉生;主持人魏紹謙是一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新郎父親的學生);主婚人是父親好友特型演員張瑞奇老師;演唱者是烈士子女一級演員邢丑花和紅色網友馬雄利;證婚人是同事郭秀英校長;以及贈送墨寶的好友書法家安保全、著名攝影家張雙俊等。
我和國旗合個影
說到為什么要舉行這場紅色婚禮,還要從新郎岳霆的家庭說起。新郎的爺爺楊進(原名岳貴山)是1938年參加八路軍的老共產黨員,1940年受中共晉綏區黨委派遣打入日寇占領的太原城,進行上層潛伏工作,任山西省會陽曲縣的常務理事(相當于偽市長,當時太原稱陽曲縣,有縣知事、常務理事、新民會長三人主持偽政府),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打入敵偽機關的最高官員,1946年因叛徒破壞,虎口脫險,回到解放區。楊進在太原潛伏期間,與進步女青年文云(原名解漱芳)相識,但當時文云并不知楊進是共產黨員。為了掩護工作,兩人在白色恐怖下的太原城穿著西裝婚紗結婚。回到解放區后,在同志們的祝福中,穿著八路軍軍服,于毛主席像前隆重的舉行了一場紅色婚禮,并且重新照了一張革命軍人形象的結婚照。三十七年后,1983年國慶節,岳霆的父母喜結連理,如同岳霆的爺爺奶奶一樣在毛主席像前又重復了這個人生的神圣典禮。
今年是岳霆的而立之年,父親為兒子、為這個革命家庭第三代設計了這場紅色婚禮,他不僅選定國慶期間為兒子兒媳的婚期,而且在婚禮現場懸掛18個大紅燈籠和12面國旗(燈籠象征圓圓滿滿,國旗象征大地母親,各取吉祥數字,合起來30即兒子年齡),在婚禮上當眾大聲宣讀了岳家的家訓:
“在這個喜慶的時刻,我要特別提到幾句古訓:三十而立、成家立業、養不教,父之過。在此。我莊嚴正式地向兒子媳婦叮囑——建立家庭就要從此承擔起神圣的三大責任:
一、社會的責任。你們要牢牢記住,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熱愛新中國,不忘救星毛主席。我們是革命的家庭,紅色的后代,要永遠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民族的責任。你們要時刻牢記,洋裝雖然穿在身,永遠有一顆中國心,祖國的強盛、民族的解放是不變的志向!
三、家庭的責任。你們已經學有所成,事業起步,從今天起,你們要攜手挑起家庭的擔子,生兒育女,幸福的生活靠互敬互諒來支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而證婚人郭校長這樣說:“新郎岳霆是我看著長大的,從小就知書達理,熱愛學習。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典型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從小學到華東師大的研究生,一直都是品學兼優,棟梁之才,并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新娘葛平華女士是孔孟土壤孕養出來的新時代知識女性,知書達理,才華橫溢,和岳霆是大學同窗,兩人情投意合,志向一致,是我們新中國新一代的動物學專家,此二人的婚姻真是珠聯璧合,佳偶天成。”
小兩口同意在婚禮現場布置國旗燈籠,也是以實際行動響應2014年9月24日, 國慶65周年前夕,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雷希穎在微博發起“我和國旗合個影”活動。
見了你們格外親
對于這對新人婚禮的最亮點莫過是主婚人、毛主席特型演員張瑞奇老師了,他是岳老師的摯友,得知岳霆結婚,了解岳霆家庭和學業、工作情況的他,第一句話就是,革命的后代學有所成,但一定要知道為誰學,為誰所用,他堅定地表示:“只要結婚那天我在國內,就一定到場祝福新人。”并表示為革命的家庭,紅色的婚禮分文不取。在婚禮上,他首先登臺用湖南鄉音朗誦了關于青年人好比八九點鐘太陽的毛主席語錄。接著與全場主賓共同重溫了1949年北京天安門開國大典神圣的一刻。當“毛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大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熱烈掌聲,一浪高于一浪的“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震憾婚典現場。此情此景,為這個革命家庭的紅色傳統傳承澆注了深刻的印記。
歌唱家革命烈士后代邢丑花深情地演唱了《見了你們格外親》《告別大別山》。歌唱家馬雄利演唱了《人說山西好地方》和《紅星照我去戰斗》。邢丑花生于1943年2月,山西忻州雙堡村人。其父邢惠旺是解放軍忻縣河東游擊支隊的宣傳委員,1948年深秋的一個夜晚下山為部隊籌備糧食,為叛徒告密,叫閻軍抓獲后押解至太原,1949年 4月被殺害于太原西郊。邢惠旺犧牲后不久,解放軍攻克太原,岳霆的爺爺楊進率領的一個軍管小組接管了國民黨閻錫山的“山西省參議會”。之后,新中國成立,楊進擔任“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會”(政治協商會議的前身)秘書長,后任中共太原市委統戰部長,太原市政協秘書長、山西省政協秘書長。邢丑花和馬雄利為這樣的家庭、紅色的婚禮演唱十分驕傲和自豪,他們不計報酬,真正體現“見了你們格外親”的感情。
洋裝紅心碩士黨員
對于在革命家庭長大的岳霆來說,他從小耳濡目染,他的爺爺奶奶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奉獻了一生,父母為了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耕耘了一輩,他的姑姑姨姨、伯伯舅舅、有的是國家干部、有的是企業職工、有的是下崗工人、但沒有一個貪官富豪,欺壓百姓。岳霆工作在上海灘,那里解放前曾是冒險家的樂園,十里洋場,“華人與狗不準入內”;還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他對于中國文化中的婚禮元素“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有著深刻的領悟,對“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是爺爺爸爸的教誨,也是他不變的本色。對于這個婚禮,網上炒的沸沸揚揚,但他作為紅色后代、共產黨員坦然面對。在這里,洋裝紅心碩士黨員的小兩口希望通過記者,對于全國人民的祝福,表示深深的感謝,對于那些一時不能理解,沉浸在西方普世價值中的人們,他也能寬容,相信他們的愛國情愫會復蘇的。
面對婚禮現場高掛父親撰寫的喜聯“歡度國慶滿堂紅,喜結良緣聚高朋”他滿足了,這個家庭雖然沒能給他更多的錢財,這個婚禮雖然沒有給他豪華的排場,但精神上的收獲足以讓他受益終生。
2015年1月2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