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崗村和當時的一些領導人都想到了聯產承包?目標根本就不是讓農民富起來,目標是要讓農民多打糧食,但是多打糧食還是少打糧食,農民都不能夠富起來,農民要富起來,必須是工業品的供應上升。
在改革開放前,城市里的糧票供應為每個人每月平均三十斤糧食,小孩和婦女及腦力勞動者少一些,體力勞動的工人多一些,但是平均每個月是三十斤糧食,每戶人家的糧票都是充足的,是夠吃的,不餓肚子的。
而農村則實行農業稅加返銷糧政策。當時的返銷糧,平均每個農民每個月也是三十斤糧食,也是餓不著的。
而聯產承包,一定會導致糧食增產的,這個原理誰都知道,毛澤東也知道,為什么毛澤東堅持不搞聯產承包?
當時的小崗村搞承包是為的讓自己富起來嗎?肯定不是的。當時其實是小崗村已經多年吃供應,就是說,白吃白喝國家的糧食多年,自己感到了不好意思,因為經常受到上級批評,有壓力,生產隊長就覺得要給國家多貢獻點糧食,但是社員們不聽吆喝,不好好干,就無法多貢獻糧食,因此大家就在一起開會,覺得還是得給國家貢獻,但是誰干得多誰干得少又有意見,于是按血手印,索性大包干,這樣糧食產量上去了,上去了就給國家多貢獻糧食了,從這個角度講改革是成功了。
后來全國都實行聯產承包,于是糧食產量更上去了,因此全國的改革也就都成功了。
但是我這里的批評是右派的批評,我相信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我要指出,這個糧食產量上去了其實無意義,其實也不能夠讓農民富起來,也無法讓農民生活改善。
因為,人的飯量就那么大,你現在去小崗村調查一下他們一個月吃多少糧食?會發現也不會超過三十斤,因此,多打糧食對他們其實除了給國家多作貢獻外,并無其它意義,也沒有使他們富起來。
就算小崗村今年糧食產量又番了一番,他們的生活仍然富不起來,因為糧食本來就不值什么錢。就算小崗村今年又遭災了糧食顆粒無收,他們也不會餓肚子,因為國家可以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
因此農民富還是不富,和糧食產量其實沒有什么關系。
那么農民富的關鍵是什么?三個字,工業品。這不僅是衡量中國人富還是不富的標準,其實是全人類的標準,任何國家說它富,意思就是人民享受的工業品多。如果說它窮,一定是享受的工業品少。
因此,要讓農民富起來,就必須生產更多的工業品,在這里生產糧食并無幫助。所以改革開放初期的領導干部的想法不正確,因為他們考慮事情很老套,就是誤以為只要多打糧食了農民就能夠富了,其實不能。
其實就個人利益來講,小崗村搞承包是虧的,還不如不搞。因為,不搞承包,厚著臉皮,每年還是可以吃供應,每月三十斤糧食,但是自己還是可以弄自留地,養豬喂雞,出外打工,掙得的那個錢要多得多。反而一承包,還覺得給國家上繳糧食虧了,所以小崗村在改革開放后還出現了干部上門搜糧食扒糧食的行動,有點象日本鬼子上門搜糧食。但是這個行為其實也無意義,因為你搜了糧食對國家的貢獻也不大,國家其實不在乎那點糧食。
因此,后來的領導人,我認為是越來越聰明了,要比改革開放初期的領導人聰明,所以胡溫時代就宣布取消農業稅了,國家不要你的糧食了,這樣小崗村的農民也就不會有干部上門扒糧食了。
有兩個不搞聯產承包的地方,一個是南街村,一個是華西村,他們是富起來了,富起來的原因,是當年的社隊企業,也就是后來的村辦企業,有了企業就好辦了,就有機會富了。小崗村為什么富不起來?他們沒有企業,就這么回事。
產量這玩藝和富不富毫無關系,在市場經濟中,重要的是銷路而不是產量,尤其是在現在我國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現在有的農民生產牛奶,他們能富起來嗎?如果生產了牛奶都要倒掉,還怎么富?
誤以為產量高了就能夠富,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些老干部,想法老套造成的。后來糾正了。
南街村現在還有八百畝土地要種。我們想象南街村突然醒悟了,在今年搞聯產承包了,相信糧食產量會上去,比如說增加一倍,但是對南街村人民的收入來講,影響不大,微乎其微,你只要到網上去搜一下現在的糧食價格就知道了。反過來就算南街村今年顆粒無收,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南街村是有一個組專門種莊稼,但是完全是為的一種儀式,而不是那個產量真的對他們重要,其實他們種的那個糧食完全就是賠本的事情,為什么南街村要專門給種莊稼的組補貼?因為不補貼他們根本就沒有積極性。這甚至不僅中國,美國也一樣啊,美國也給農民補貼。這本身就說明了糧食是不掙錢的。
既然糧食不掙錢,你搞聯產承包有多大用處?就沒有什么用處。
因此我作為一個右派,支持市場經濟,支持農民進城打工,支持社隊企業及后來改名成的鄉鎮企業,支持一些私人資本家的崛起,支持引進外資,但有一條,就是不支持聯產承包,我以為這個聯產承包對于農民富起來那可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反而引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工業化的關鍵是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這是我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當初不承包,大量的社員進城打工,農村只需要很少一點人,在生產隊的組織下生產糧食,反而安排得好,再說啦反正打多打少也沒有關系,后來國家干脆都取消農業稅不要那點糧食了。你這一承包反而還拖了社員們進城打工的后腿,相當麻煩。
例如現在在北京照顧我老母親的保姆,每年秋收都要回老家去收糧食,但是總共才能夠賣多少錢?兩千元不到,而她在我家的工資早已經超過四千元,那老家的糧食成了雞肋,不去收浪費了可惜,去收也收不了多少錢。
而且一承包,國家進行建設就只好和每個農民談地價,有的農民就當釘字戶,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如果不承包,那只要和生產隊商量就可以,那手續簡化多了。
無論從私有化的角度還是資本主義復辟的角度或者是市場經濟的角度還是工業化的角度看,聯產承包都是一種老套的,愚蠢的,只有當過農民的卻不知道工業化的一些文盲式的老干部才想得出來的愚蠢決策。其實后來的領導人都看出這一點,只不過故意幫助老干部遮丑罷了。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富起來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對抗上級的舉動,就是大量違反禁令出外打工,這個行動要比血手印高尚多了,也有效多了。但是老干部們當時就愚蠢,偏要制止,那個倒霉的國務院《收入遣送辦法》就出臺于改革開放之后的1984年,毛澤東就從未想到過要搞什么收容遣送,當年小崗村生產隊社員們全國到處流浪從未有人找他們麻煩,因為他們是人民內部矛盾。
而后來的領導干部們都聰明多了,所以廢除了收入遣送,這件事情太偉大了。
當年老干部最黑暗了,他們文化不高啥也不懂,就知道弄一個愚蠢的什么聯產承包,還差點把共和國都給葬送了。毛澤東要比老干部們聰明多了,老干部們還不服氣。
毛澤東的難受就在于,他們領導一大幫愚蠢的老干部們一起鬧革命,但是老干部們的愚蠢總是讓毛澤東感到氣結,因此想整一整他們,結果遭來了屁也不懂的老干部們的瘋狂反抗,但是事實還是要證明老干部們的愚蠢。現在的干部那可是聰明多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