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讀了專家解讀:李克強考察前海微眾銀行有何深意?2015年01月04日21:40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民營銀行是金融系統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產物。李克強選擇在微眾銀行成立之初就去視察,體現出對目前金融改革方向的充分肯定。通過設立民營銀行,一方面可以在總量上提供更多有效的金融供給,一方面利用創新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倒逼傳統金融改革。
李克強還稱贊他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郭田勇對記者說,政府需要提供更好的環境支持,下一步可考慮定向放寬現有的金融監管政策,通過試點鼓勵創新型金融模式的發展。他相信,憑借靈活的體制機制和先進的管理水平,民營銀行不會在與傳統銀行的公平競爭中成為“失敗者”。
我有與專家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國有銀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相信,國有銀行在與私人銀行的競爭,不管是中國的私人銀行,還是外國的私人銀行,只要國企的領導為人民服務,企業落實鞍鋼憲法“一改、二參、三結合”的創新管理方法,國有銀行一定會成為競爭的勝利者。
紅利是什么?懂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人,都了解,紅利就是馬克思說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通過資本,剝削壓迫工人,獲取剩余價值。
1965年,我在廣西師范學院讀書,曾問過上我們政治經濟學課的老師潘國球,我問他:“按馬克思的觀點,商品生產產生利潤,現在我們仍是商品生產,有剩余價值,有剩余價值就有剝削。教科書說我們已經消滅了剝削,我認為是不對的。”潘老師沒回答我的問題。過了一段時間,大概是認為比較了解我了。他對我說:“我這樣給你解釋。現在仍有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國家拿去了,用于建設。國家反官僚主義,反官員貪污、腐化,反對個人發財致富,發展集體所以制和全民所制經濟,所以說消滅了剝削制度。不是消滅了剝削。資產階級法權,有剝削性質。”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回看,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讓一部分人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開始,不許講賺錢是投機倒把。接下來,在集體經濟和全民經濟中搞承包。后來搞產權轉讓。結果是官商勾結,侵吞集體和國有資產,形成并發展了私人企業。不講私人企業,把私人企業說成是民營企業。把老板或者資本家,說成是民營企業家。
“人心不足蛇吞象”,“貧窮思溫飽,富貴思人欲”,“人的欲望無窮”等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思想得以泛濫。先富的人并沒有多少人幫助人們后富,而是一門心思爭更富,競爭縣首富、市首富、省首富、全國首富。盡管牟其中、周正毅等首富一個接一個的垮臺,但大家仍如飛蛾撲光,前仆后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怕危險,要登上首富光榮榜。
2014年,馬云登上全國首富榜后不久,又超過了李嘉誠,成了亞洲首富。書店一下子擺出了許多吹捧馬云的書。馬云是“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對于馬云的突然暴富,各有各的評論。我認為,美國想利用馬云,搞亂或者搞垮中國的銀行。馬云利令智昏,不知其被利用。
先富起來的權貴既得利益集團邪改派,自以為有了權錢,可以推翻共產黨的領導。邪改派違反憲法、違反黨章、在經濟上要全面顛覆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在政治上要推翻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在思想上,要用“普世價值”取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為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打開了“潘多拉魔盒”。1984年,總設計師看到了打開“潘多拉魔盒”的危險。說了十個“如果”。
一、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
二、如果按照現在開放的辦法,到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幾千美元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基本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歸集體所有,就是說歸公有。(《在中顧委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1頁)
三、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
四、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
五、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
六、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的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08頁)
七、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別是中國人口多,如果那時十五億人口,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六萬億美元……就表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5頁)
八、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我們搞社會主義雖然犯過錯誤,但總的來說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9頁)
九、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4頁)
十、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使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發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4頁)
可是,被放出來的妖魔鬼怪根本不理他。這些妖魔鬼怪為了自己的利益,打著“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殺出一條血路來”等口號,與美國配合,在經濟上搞垮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在政治上,用現代民主國家,顛覆無產階級專政,把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改革成為資本服務的現代政府。
馬克思、列寧、毛主席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階級斗爭理論,給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提供了思想武器。列寧第一個在革命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的消滅私有制理論。毛主席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在神州大地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論和物質基礎。
列寧在《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一文中說:“銀行國有化,不剝奪任何一個私有者的一個戈比……銀行國有化,才能使國家知道幾百萬乃至幾十億盧布往來流動的去向,以及這種流動是怎樣發生和在什么時候發生的……才能真正做好征收所得稅的工作,才不至發生隱瞞財產和收入的事情,而現在的所得稅極大部分是落空的。”(《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一版,1975年8月湖南第一次印刷。P.137)
銀行國有化,列寧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今天,建立民營(即私人)銀行的人,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倒退回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私人銀行在競爭中,能成為勝利者嗎?我不相信。(2015年1月9日初稿,10日08:40完稿,16:07修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