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了思考2網友“不該顛倒國民消費需求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一帖,說幾句。
思考2網友在帖子中說:【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與發展經濟是什么樣的關系想必各位記者都清楚,顯然前者是目的,而后者僅僅是手段!因為抽掉需求,發展經濟還有意義嗎?
雖然大家都明白這道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因為長期以來固化思維扭曲了這一邏輯關系。
由于人們的消費需求有多層次,因此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指標衡量,因此長期以來國際上近似地以GDP來替代,久而久之,人們頭腦中發生概念的偷換,即將GDP當成了政府的經濟工作目標。
例如2014年我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之表述,很明顯這里將增加內需當成手段,而將經濟增長卻當成了目標。
一般百姓產生這樣的失誤也就罷了,但如果是經濟方面的專家,甚至是中央政府的經濟智囊也發生概念性混淆的話則會導致政策偏差。
……
可見,各級政府極需要扭轉被偷換了的概念,牢牢記住人民政府一切發展經濟的手段都是為了滿足國民的消費需求而不相反。】
呵呵,其實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有著“強大”的理論支撐。知道是什么嗎?那就是我多年來一直在調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涓滴理論”。發展了,水漲船高,財富總會“涓滴”到你丫頭上滴。其信奉者就是以此來迷惑人們,以此來反駁人們對“發展”過程中貧富懸殊的“微詞”,以此來迷惑人們要為“發展”“暫時”犧牲一下。究其本源,這原本是資本家的“理論”和慣用手法:犧牲多數去造福少數。
可共產黨將它拿來用似乎就很可笑了,因為它與共產黨人的追求恰恰相反:盡管共產黨人在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時也不時地提倡為長遠利益犧牲眼前利益,但是,共產黨人在發展和奮斗過程中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憂而憂,是犧牲自己、犧牲少數去造福多數。
瞧,同樣是“犧牲”,同樣是“造福”,但共產黨與資本家兩者間的差異是何等的大啊!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高尚,一個卑下;一個得民心,一個失民心。可見,正確的理論和正確的思想認識,其影響力是巨大的。在正確理論和思想指引下,發展、奮斗過程中黨員干部就會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去造福人民。這樣的人就是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人,得到人民的擁護是必然的。相反,如果理論和思想認識有誤,黨員干部就會無所適從,甚至借口“發展”貪污腐敗,借涓滴理論“理直氣壯”地自己先富起來再說。這樣的人就是一群與資本家一樣一樣的經濟人,遭到人民的“微詞”也是必然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