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授:
您發表于2012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上的《不走老路邪路的經濟基礎》一文,讀后有點不同意見,與您商榷。有這么幾點:
一,您文中認為公有制只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手段,不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更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不是為公有制而搞公有制"。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本人姑且同意這是社會主義的目的之一(社會主義的目的除了經濟方面的,還有政治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外交方面的等等)。但是,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嗎?本人不敢茍同。一個事物的目的與一個事物的"本質"是兩回事,就像體育運動的目的或者說可以達到的目的是健康與體育運動的"本質"是加快體內各組織的代謝是兩回亊、果樹生長的目的是結果子與果樹生長的"本質"是該果樹的植物細胞新陳代謝是兩回事一樣。正是事物的這種"本質"規定性使得事物能必然達到它的目的。在這里,公有制看似只是一個"中間環節",但這個"環節"其實是不可分的,正是這個"環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打個比方,作為一個男人,應該能干更重的體力活,為此,他必須得保持自己的男性"性質"(盡管男性失去自己的"性質"是極罕見的,說過了,這是在打比方)。你總不能說:你男人保持自己的"性質"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能干更重的體力活?因此,男人的"本質"就是個子高,力氣大;個子不高不是男人,力氣不大不是男人!
二,您認為有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也有不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我認為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不對的。搞社會主義、公有制都會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盡管其中有科學、不太科學之分,成功、不太成功之分,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拿中國來說,您文中也說,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如果不是昧著良心的話,就會承認那時是真正朝"共同富裕"發展的。
三,您把社會主義與公有制割離開來,不把它們看成是一回事,不把公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把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可能出現這樣的荒謬:一個社會只要能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這后一點或許只是聲稱的),那它就是社會主義,而不管它是不是公有制。中國正是在這種"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指引下,私有經濟從占不到1%變為現在的占近70%,實行了市場化。生產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生產力在其中發展的那種生產關系)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而且發展起來的生產力也有相當一部分并不是社會主義生產力,而是具有資本屬性的生產力。并且在無限制地發展私有制十市場化下,出現了嚴重產能過剩等經濟危機跡象。生產力能持續地發展下去嗎?而在"共同富裕"方面,中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與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1988年時為7.3倍,到2007年達到23倍,差距比美國還大(美國2009年這個差距為15倍)。我國成為世界上貧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拋棄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何在?發展生產力又將何在?由此,"社會主義"又將何在?
四,以"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將社會主義制度同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相區別,您文中也說了,發展生產力這一條區別不出來,您說區別在于有沒有"共同富裕"。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一不都聲稱自己是"為民造福"的。這一條實際上也區別不出來。上面一點已經說了,現在中國是世界上貧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基尼糸數比世界上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都要高,究竟誰姓"社"?誰姓"資"?
五,您文中說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的經濟基礎"。這里的"經濟基礎"總不是指"經濟實力"吧?應該是相對于上層建筑的那個"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也就是"經濟制度"。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是一種經濟制度嗎?如果是一種經濟制度,這個制度是什么樣的?是私有制十市場化十稅收調節,還是別的什么?不得而知。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究竟是一種"經濟制度",還是一種"經濟現象"?
六,您文中說,在改革開放前,我們(當然也包括外國人)
"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都"沒有完全搞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難道他們連"什么是社會主義"也沒有搞清楚?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在實踐中創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并且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的成功和成就,但他們原來卻是連"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都是不理解或者理解錯了的。孩子都已經生出來了,并長大成人,卻竟然說人家連什么叫結婚生子原來都是不清楚的,這不十分可笑嗎?以上的問題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你們重新解答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不是一回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前的所有社會主義(包括外國的)都不是一回事。與其叫重新"解答",不如叫"修正"。
七,您文中邏輯陷入混亂之處可以說比比皆是。比如,您文中說:"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克服表現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還是實現共同富裕必要的制度安排,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這是還有點良心的話)"因此",一一因此必須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可您卻"因此"得出一一"黨的十八大報告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又比如,您文中説:"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雖然發展了生產力,但由于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存在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可見",一一可見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實行公有制!但是您"見"到的是什么?您"見"到的卻是:"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您這是等于在說:一個人由于體質弱而患感冒,為了不患感冒,您不是說你要增強自己的體質,而是說一一你要抓好自己不患感冒!這,連您自己說的"循環論證"都談不上。這不能怪您不聰明,也不能怪您沒學問。您們都是絕頂聰明、滿腹經綸的大教授。這是那貓屁不通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必然悖論。總設計師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必然邏輯是:抓社會主義"本質"-->抓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乛大力發展私有經濟,實行市場化等乛開始時能刺激生產力有一些發展,但因形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逐漸束縛生產力發展,并在收入上形成兩極分化乛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更沒有共同富裕。您為這樣的"理論"極力圖解,怎么能不陷入混亂呢?
謝謝您的文章。通過您的文章的荒謬,使我們更看清了總設計師的"理論"的荒謬。 如有指教,請在人民日報上豋載。順祝
教安!
2013年6月26日
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文章:
(刊載于2012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
不走老路邪路的經濟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驗的簡明概括,是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前進的生動寫照。
對于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應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當時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在理論認識和經濟體制上存在封閉僵化的情況,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把市場調節當作資本主義制度的屬性,阻礙了生產力發展。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認識改革開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意義和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丟掉老祖宗,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創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相比,具有一糸列新特征,它摒棄"封閉僵化的老路",也絕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去一個較長時期,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如果問:什么是社會主義?過去人們往往這樣回答:社會主義是公有制、按勞分配。如果又問:為什么我國要實行公有制?回答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公有制。這樣說,道理不錯,但未抓住本質,是搞循環論證。事實上,社會主義不是為公有制而搞公有制。如果搞社會主義而不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和使勞動人民共同富裕,就必然是貧窮的公有制、貧窮的按勞分配,也就是貧窮的社會主義,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所以,公有制、按勞分配只是為實現生產力快速發展和共同富裕而設置的必要制度條件。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鄧小平同志指出,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的本質,抓好社會主義的兩大環節: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馬克思明確指出,在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灬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克服表現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還是實現共同富裕必要的制度安排,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于以往一切社會制度的本質屬性。原始社會也實行公有制,沒有剝削和兩極分化,但生產力極端落后,沒有共同富裕。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雖然發展了生產力,但由于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存在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可見,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是既不老路、也不走邪路的經濟基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