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的本質
為什么會有經濟危機?是不是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有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等等。不把這些問題的本質搞清楚,看待當前經濟問題往往就會浮于表面無法深入,很容易被某種特殊前提的邏輯給迷惑。為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針對經濟危機,筆者在前一本書《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中,曾根據近幾十年經濟危機發生的情況,站在國際博弈和經濟運行結合的視角,首先提出:當前國際形勢下,最經常發生兩類經濟危機,即所謂“內生性危機”和“外生性危機”(具體內容參見《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這樣的分類,是依據當前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博弈的現狀,結合經濟發展本身進行的。有非常明確的現實性、針對性和邏輯性。但是,它的視角是基于國際博弈和經濟發展的綜合性考量,屬于針對現象選擇視角的分類、分析。從經濟基本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分類主要著重于現象,并未將經濟危機徹底說透。
為了更本質地認識經濟危機,我們這里有必要將經濟危機的本質徹底說透。否則,很多人都會產生誤解,認為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會出現經濟危機。這種錯誤的理解,導致很多人形成一種簡單的“形而上學”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必然會在思考現實問題時脫離現實。而基于這種思維模式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失去其現實意義。
什么叫經濟危機
在原始社會,當一個人或一個部落不能保證個人或部落正常的生存發展時,對這個人或部落來說,就意味著經濟危機。譬如,突然遭遇某種天災或其他不可抗事件,導致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和其他生存保障,其本質就屬于經濟危機。直白點說,經濟危機就是生存危機。
封建社會,通常情況下,在一個新的朝代開始時,會將原來屬于前一個朝代的官僚地主階層的土地沒收,重新分配給農民。這時,農民擁有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高。同時,新朝一般會采取修生養息的方式,實施一些減、免稅等刺激政策,國民經濟往往獲得長足發展。然而,隨著發展、演化,當封建貴族、地主階層逐漸通過權力、資本、欺騙、搶奪等手段,從農民手中掠奪土地。因為手中包括土地在內的基本生產資料開始減少,農民逐漸喪失生產勞動積極性時,包括糧食在內的經濟生產將會大面積停滯,就會爆發整個社會的經濟危機。
再比如,遇到天災,如果政府有大量的糧食儲備并能及時賑災。度過難關后,經濟能夠平穩過渡,不會對國民經濟生產造成很大影響,就可以避免危機;相反,如果無法及時獲得救助,度過難關,就會有大量老百姓餓死,國民經濟受到嚴重打擊,隨之就是一場經濟危機的降臨。
所以說,經濟危機并非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任何社會,都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下,經濟危機的醞釀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事實上,就經濟危機的本質而言,無論何種社會發展模式,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無論任何社會模式下的經濟危機,其本質都是因為經濟基本循環的四部分——需求、生產、流通、消費,其中一個或幾個環節因為某種原因出現運轉困難導致。當經濟循環無法正常運轉,就會發生經濟危機。所以,從歷史上看,經濟危機與社會模式無關。與之直接相關的,是經濟基本循環能否正常運轉。
若經濟基本循環出現問題,其中需求、生產、流通、消費任何一個環節無法繼續健康循環流動時,經濟危機必然出現。
四種典型的經濟危機模式
這里,我們簡單例舉四種典型經濟危機的模式供讀者參考。為了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在針對模式表述的過程中,筆者會在后面的篇幅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加以闡釋和分析。
模式一:
當需求環節沒有消費支付能力,生產能力卻發展到一定程度。需求無法消化生產能力,供過于求,基本經濟循環出現異常,經濟危機隨將產生。
我國文革后期到改革開放前,就一定程度存在這樣的危機。當時的情況是:一、巨大的人口基數;二、已形成規模的工業體系;三、老百姓沒有消費支付能力;四、國家、國庫不豐實。大量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大量國家的生產要素處于不能滿負荷生產運轉,整體經濟循環基本處于半停滯狀態。因此,那幾年經濟壓力較大。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引進外資,采用市場化的游戲規則,向外出口商品。整個循環打開后,中國經濟擺脫之前的窘境,高速發展三十多年,至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當然,這里必須再次強調筆者在《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中的觀點:新中國經濟建設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絕不能割裂。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是基于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就不可能有后邊改革開放取得的經濟成就。如今,有些人喜歡把兩者完全割裂開來,這是錯誤的觀點和認識。
模式二:
當投資、生產的速度過快、過熱,必然導致大量資本在投資和生產領域堆積。過熱的投資生產導致物價上漲,與此同時,消費能力卻無法跟上,整個產能無法有效釋放,結果出現因投資過熱導致的經濟危機。
這類危機,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經濟一度硬著陸。上世紀90年代也出現過這類危機,但宏觀經濟實現了軟著陸。彼次軟著陸成功,主要是中國在1997年后承接了從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大量實體投資。這次大規模的資本進入中國投資,使得中國在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當中,一躍成為世界進出口第一的經濟大國。雖然很多人對“世界工廠”這個稱謂很不屑,但要成為經濟大國,這卻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事實上,就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中國有十億以上的人口,有960萬公里的國土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的豐富,使中國有巨大的投資和生產發展空間。但是,由于中國沒有相匹配的消費能力,政府也沒有更多資本主導投資。中國單靠自己的消費能力或政府主導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哪怕繼續維持,其速度也會非常慢。
當時,中國國家經濟是完全的計劃經濟,基本沒有市場經濟資本流動的經濟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最終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了改革開放。把這些生產要素變成產品出口,賣給歐美等發達國家。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借力崛起的路子。
如此的經濟政策,不但吸引到外來投資,企業也賺回了外匯。雖然是出賣苦力的低端產業,但這種發展卻可以釋放我國基礎工業的產能,消化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以創造財富,加速國內實體經濟高速發展,使整個經濟循環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趨勢。
在這種趨勢引導下,在過去三十多年,雖然也發生過局部危機,但中國整體平穩且高速發展,直到今天。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世界第一大出口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在科技研發和資本市場建設方面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其它綜合國力方面已非常強大。
這一切的成績,正是立足于新中國建立后三十年打造的基礎工業成熟、人口爆炸式發展以及政治穩定、軍事能力足以自保的良好基礎上,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的審時度勢下揭開的新篇章(相關具體的分析和論述參考《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的相關章節)。
模式三:貨幣短缺導致的危機。
貨幣短缺導致危機有兩種情況:
1、由于貨幣投放量不夠或者貨幣在局部堆積過多、流通不暢,就可能發生因為經濟基本循環無法正常運轉的經濟危機。
這種情況的發生,有時是因為宏觀調控不當。譬如,當投資短期過熱導致通脹,此時,央行為了控制通脹,大幅減少對市場的貨幣供應。結果,大量項目因為缺少資金而停滯,經濟瞬間從過熱進入過冷,市場貨幣短缺,通貨緊縮發生,經濟滑入低谷。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經濟產業單一的國家或地區。
2、過高的杠桿導致金融機構貨幣短缺。
2008年,“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即是如此。金融機構過高的杠桿率,使金融機構資本金嚴重短缺。在資產負債表上,資產和負債非常龐大,但凈資產卻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次貸危機突然爆發,致使資產部分大幅減值,金融機構很快資不抵債,現金出現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央行向大量金融機構大幅注資,增加現金流,維持住資產市場的價格,才使這個資本大廈沒有出現更為嚴重的“多米諾效應”。此類金融機構的貨幣短缺,就是過高的杠桿導致的貨幣短缺。
模式四:貨幣泛濫導致的經濟危機。
貨幣泛濫導致的經濟危機,同樣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因投資需要過度投放的流通貨幣。
這種情況在投資過熱時經常出現。譬如,2008年我國因世界性金融危機和世界他國聯合救市,總規模4萬億巨額投資加上2009年新增信貸近10萬億,使市場上貨幣流通過于泛濫,導致2010年和2011年較為嚴重的通脹。
之所以導致如此大規模的貨幣投放,主要原因是,政策上對房地產放得過松,大量貨幣流入房地產,房價出現報復性反彈。在社會穩定和宏觀經濟雙重壓力下,2010年4月,國家出臺最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組合拳。經過差不多兩年的努力,房價在2012年終于有所松動。但哪怕如此,房地產行業所形成的貨幣堰塞湖,對宏觀經濟仍然是一個較為嚴重的隱患。如果未來不能對的房價走勢進行有效控制,房價出現報復性反彈,很可能將給宏觀經濟帶來災難。微信號:caffe007
2、貨幣的投放被他國或投機機構收集,貨幣價格被操縱,之后被收集的貨幣突然被拋售,導致階段性貨幣極度泛濫。
這種情況,在匯率自由浮動后,經常出現在不同的國家,而主攻手大都都來自華爾街。
譬如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最初,東南亞一些國家在金融、匯率自由化的情況下,大量發行貨幣。由于這些貨幣處于自由流通狀態,由于沒有清算中心監控體系,這些國家的央行并不知道發行的貨幣流向哪里。事實上,這些貨幣早已掉入諸如索羅斯這類投機大鱷的口袋。
索羅斯們在新加坡等市場非常開放的第三國家,大肆收集央行發行的貨幣,然后囤積起來。由于有巨大的外來資金在收購貨幣,使得這些被收購的貨幣陷入流動停滯,市場上于是呈現貨幣流通量不夠的貨幣短缺狀態。貨幣流通量不夠,在自由匯率下,貨幣價格就上漲。為了壓制匯率及刺激經濟增長,這些國家的央行繼續投放更多的本國貨幣。
如此循環,索羅斯們在公開市場繼續大量收集這些國家的貨幣。當這些貨幣價格不斷上漲、并達到足夠高時,投資大鱷們低價吃進的貨幣獲得非常豐厚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突然開始出貨,向公開市場拋售這些早已吃進的貨幣。市場上突然出現如此巨大規模的貨幣,供求市場嚴重失衡,貨幣大幅貶值。
由于貨幣貶值,更多人開始拋售貨幣。這些拋售的貨幣,或直接匯兌出逃到其它國家,或囤積各種資產。因為貨幣價格的突然大跌,貨幣調動資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貨幣失去其功能,經濟很快會陷入崩潰。
針對這種情況,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西方其它機構、研究人員,給東南亞各政府開出大幅收縮流動性的藥方。如此,導致實體經濟失血更加嚴重,經濟加速崩潰。
在《貨幣戰爭背景: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中,筆者提出兩類經濟危機,無論是“外生性危機”還是“內生性危機”,其本質都是因為經濟循環發生了問題,不能正常運轉而顯現出來的現實效果。
譬如,“外生性經濟危機”即外部力量促使形成的經濟危機,是外部力量通過某種特殊的攻擊行為,打亂內部正常的經濟基本循環,導致經濟危機;“內生性經濟危機”則主要是自身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發展不平衡,導致經濟循環中局部資源囤積過多或局部資源枯竭,使得整個經濟基本循環停滯或異常運轉,引發經濟危機。
最近數十年的歷史經驗表明,這兩種經濟危機模式往往相伴而生,互為促進。就像有華爾街“壞孩子”之稱的投資大鱷索羅斯,總是找那些有經濟或金融運行漏洞的經濟體進行金融攻擊,從中獲利。如果當事國應對不利,就會爆發經濟危機,而投機客在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這種類型的危機,在1997年曾經發生在泰國、越南、印尼、韓國、臺灣、日本等東亞、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也曾經發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阿根廷等國家。
有時候,通過強大的背后勢力和得當的應對,也能度過經濟危機。譬如中國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后,正是在中國大陸的強力支持下,最終擊敗華爾街投機大鱷索羅斯,讓這個投機的常勝將軍在港幣上遭受重大損失,總金額據說超20億美元。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說,在經濟的宏觀調控上,一定要以維持整個經濟基本循環長期、穩定正常運轉為最終目標。單純依靠市場,不可能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全部問題;靠調控,也不能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全部問題。經濟宏觀調控必須依托現實,實事求是,從根本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出發,保證國家經濟整體正常、穩定循環發展。特殊情況下的非常時期,調控手段可用非常之法。但在正常情況下,一定要穩扎穩打、從長遠發展考慮,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