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中賺錢的生產資本的循環特點
——資本價值在市場經濟中的運動和作用(16)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是有一定的周期,當周期完成以后重新生產就是再生產。生產資本循環的總公式是:P…W′—G′—W…P。這個循環表示生產資本職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是表示再生產,它表示,處在生產形式上的產業資本不是執行一次職能,而是周期反復地執行職能,因此,過程的重新開始,已由起點本身規定了。
在這個形式上,有兩點是顯而易見的。1,產業資本的總流通過程,它在流通階段的全部運動,只是發生在作為始極使循環開始的生產資本,和作為終極以同一形式即以循環重新開始的形式使循環結束的生產資本這二者之間,使二者中斷,從而只是充當二者之間的媒介。2,在生產資本的循環中,同樣撇開價值規定不說,總流通的形式卻是W—G—W(W—G.G—W),所以是簡單商品流通的形式。
第一,簡單再生產。
全部剩余價值進入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就是簡單再生產。首先看在在兩極之間的流通過程W′—G′—W。這個流通的起點是商品資本W′=W+w=P+w。W′—G′表明,商品資本W′一旦轉化為貨幣,貨幣總額中代表資本價值的那一部分就在產業資本的循環中繼續流通;另一部分,即已經轉化為金的剩余價值,則進入一般的商品流通,這是以資本家為起點的貨幣流通,不過是在他的單個資本的流通之外進行的。
在G′—W中分化出來的g—w是一系列用貨幣進行的購買。資本家或是用這個貨幣購買真正的商品,或是用來支付他自己的尊體或家庭的服務費用。這種購買是分散的,是在不同期間進行的。因此,這種貨幣暫時采取專供日常消費之用的貨幣儲備或貯藏貨幣的形式,因為流通中斷的貨幣就處在貯藏貨幣的形式上。這種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也包含貨幣暫時充當貯藏貨幣的形式——不進入貨幣形式G上的資本的流通。這種貨幣不是預付的,而是花掉的。
?。?mdash;g—w是簡單的商品流通。它的第一階段w—g包含在商品資本的流通W′—G′中,從而包含在資本的循環中;相反,它的補充階段g—w卻在這個循環之外,成為同這一循環相分離的一般商品流通的行為。W和w即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流通,在W′轉化為G′之后分開了。
我們已經假定是簡單再生產,也就是假定g—w和G—W完全分開。由于w—g—w和W—G—W這兩個流通就一般形式來說都屬于商品流通的范圍(因此,也沒有表示出兩極之間的價值差別),所以很容易象庸俗經濟學那樣,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看作單純的商品生產,看作用于某種消費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資本家生產這些商品,照庸俗經濟學的錯誤論斷,不過是為了用具有別種使用價值的商品來代替或者交換這些商品。
?。?prime;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商品資本出現的,而全部過程的目的,發財致富(價值增殖),決不排斥資本家的消費量隨著剩余價值量(從而也隨著資本量)而增大,倒是正好包含這種增大。在這里,我們不要忽略這件小事:w是資本家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得到的一個商品價值,是剩余勞動的化身,因此,它原來就是作為商品資本W′的一個組成部分出場的。所以,這個w本身按它的存在來說,就和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循環聯結在一起。循環一旦停頓或受到某種干擾,那時不僅w的消費,而且一系列用來代替w的商品的銷售,都會受到限制,甚至完全停止。
循環要正常進行,W′就必須按它的價值全部賣掉。其次,W—G—W不僅是一種商品由另一種商品代替,而且是按同一價值比例來代替。我們假定這里的情況就是這樣。但是生產資料的價值實際上是會變動的;勞動生產率的不斷變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因此,價值比例的不斷變動,正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固有現象。生產要素轉化為商品產品,P轉化為W′,是在生產領域進行的,W′再轉化為P,則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這種再轉化是以簡單的商品形態變化為媒介的。但它的內容是作為整體來看的再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W—G—W,作為資本的流通形式,包含一種職能上確定的物質變換。其次,W—G—W這樣一個交換,要求W和商品量W′的各種生產要素相等,并要求這些生產要素互相之間維持原有的價值比例;這就是假定,商品不僅按照它們的價值購買,而且在循環中不發生價值變動;不然的話,過程就不能正常進行。
?。?prime;一旦賣出,轉化為貨幣,就可以再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從而再生產過程的各種現實因素。因此,W′是由最后的消費者購買,還是由想轉賣的商人購買,這都沒有什么直接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于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于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范圍。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的消費不進入這個商品從中出來的資本循環。例如,紗一旦賣出,不論賣出的紗起初變成什么,紗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便可以重新開始。產品只要賣出,在資本主義生產者看來,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就不會中斷。如果這種過程擴大了,——這包括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的擴大,——那末隨著資本的這種再生產,工人的個人消費(需求)也可能擴大,因為這個過程是以生產消費為先導和媒介的。這樣,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可以增長起來,整個再生產過程可以處在非常繁榮的狀態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的手中沒有賣掉,事實上仍然留在市場上。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來,最后終于發現,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后涌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給價就賣。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于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
第二,積累和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生產過程可能擴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技術上規定的,因此,已經實現的剩余價值雖然要資本化,但往往要經過若干次循環的反復,才能增長到必要的規模(也就是要積累到必要的規模),這時它才能實際執行追加資本的職能,即進入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因此,這個剩余價值凝結為貯藏貨幣,并在這一形式上形成潛在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所以是潛在的,因為在它停留于貨幣形式時,不能作為資本發生作用。
剩余價值在正常情況下總要有一部分作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則資本化,為了不使公式復雜化,最好還是假定剩余價值全部積累起來。公式P…W′—G′—(A和Pm) …P′表示這樣一個生產資本,它按更大的規模,以更大的價值被再生產出來,并且又作為已經增大的生產資本,開始它的第二次循環,或者說,更新它的第一次循環。一旦這第二次循環開始,P就又成為起點;不過,這個P,和第一個P相比,已經是一個更大的生產資本。在P…P′中,P′所表示的,不是剩余價值生產出來,而是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已經資本化,就是說,資本已經積累,因此,P′和P不同,它是由原有的資本價值加上在這個資本價值的運動中積累起來的資本的價值構成的。已經增大的P′在重新開始時是作為P出現,和簡單再生產P…P中的P沒有什么兩樣。
第三,貨幣積累
在生產資本的循環中,g要作為資本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最低數量,在g沒有達到這種最低限量以前,資本的循環必須多次反復,直到由資本逐次生產出的g的總額能夠和G合在一起執行職能。因此,g就在這個間歇期間積累起來,這種積累,不是g本身的職能,而是P…P反復進行的結果。g本身的職能是停留在貨幣狀態中,直到它由價值增殖的反復循環即由外部得到充分的追加,達到它為了能動地執行職能而必須具有的最低限量。在這個間歇期間,它積累著,只是存在于一個正在形成、正在增長的貯藏貨幣的形式中。因此,貨幣積累,貨幣貯藏,在這里表現為隨著現實積累即產業資本作用規模的擴大而暫時發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所以是暫時發生的,是因為貯藏貨幣只要停留在貯藏狀態中,就不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參加價值增殖過程,它仍然是一個貨幣額,這個貨幣額所以會增大,只是因為那種沒有它的作用而存在的貨幣被投到同一個錢柜中去。
貯藏貨幣形式只是不處在流通中的貨幣的形式,這種貨幣的流通中斷了,因此就保存在貨幣形式上。至于貨幣貯藏的過程本身,它是一切商品生產所共有的,而只有在不發達的、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生產形式中,才為貯藏貨幣而貯藏貨幣。而在這里,貯藏貨幣表現為貨幣資本的形式,貨幣貯藏表現為隨著資本積累暫時發生的過程,這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貨幣在這里充當潛在的貨幣資本;這是因為,貨幣貯藏,即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剩余價值的貯藏狀態,對于剩余價值轉化為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來說,是一個在資本循環之外進行的、職能上確定的預備階段。可見,它是潛在的貨幣資本,就是由于它的這種使命;因而,它為了進入過程而必須達到的數量,每一次都是由生產資本的價值構成決定的。但只要它停留在貯藏狀態中,它就還不是執行貨幣資本的職能,而是閑置的貨幣資本;不是象前面所說的那種職能中斷的貨幣資本,而是還不能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
我們這里考察的貨幣積累,是它的本來的實在的形式,是實際的貨幣貯藏。貨幣積累也能存在于出售W′的資本家的單純的貸款即債權的形式上。這種潛在的貨幣資本,在間歇期間還會以會生出貨幣的貨幣的形式而存在,例如成為銀行的有息存款,換成某種票據或有價證券,不過這些形式不屬于這里研究的范圍。
第四,準備金
在生產資本的循環中,如果W′—G′過程超出了正常時間,商品資本不正常地停滯在它向貨幣形式轉化的過程中;或者,在這種轉化完成之后,比如說,貨幣資本必須轉化成的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超過了循環開始時的水平,這種起著積累資金作用的貯藏貨幣,就可以用來代替貨幣資本或它的一部分。這樣,貨幣積累基金就充當準備金,來消除循環中出現的干擾。
它作為這樣的準備金,和我們在P…P循環中看到的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的基金是不同的。這種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的一部分(因而是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一部分的存在形式),這個資本的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時期相繼執行職能。在生產過程連續進行中,準備貨幣資本不斷形成,因為今天收進貨款,以后才需要再把它支出;今天賣出大量商品,以后才需要再買進大量商品;因此,在這期間,流動資本的一部分不斷以貨幣形式存在。相反,準備金不是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組成部分,確切地說,不是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的組成部分,而是處在積累的預備階段中的資本的組成部分,是還沒有轉化為能動資本的剩余價值的組成部分。此外,不言而喻,資本家在急需的時候會不顧他手中的貨幣的規定職能,而動用他擁有的一切,來保證他的資本的循環過程照常進行。
勞動者2014年12月10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