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遼寧日報》推出《請不要這樣講中國》的公開信之后,“呲必中國”這個短語被頻繁使用。一時間,圍剿和反圍剿鬧得不亦樂乎。究其實質,乃階級斗爭的最新表現,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這樣理解。
最近,《光明日報》發文:《批評、抹黑及其他——評<遼寧日報>事件》(作者:陳先達),開頭的一段論述很有見地,摘引如下:
“批評不能說是抹黑,而是意見。激烈的批評中可能出現情緒化的東西,但仍然屬于批評;對社會一些不良現象的抨擊,也不應該簡單歸為抹黑。抹黑絕不是批評,因為它不是意見,而是以漫罵對黨和社會丑化。抹黑也不是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抨擊。抨擊的對象是個人的丑惡行為和某些社會不良現象,而抹黑則是“項莊舞劍”。我們應該歡迎批評,也不會因其情緒過激而拒絕其意見中的正確因素。我們也應該歡迎對不良社會現象的抨擊,它有利于揭露和制止不良現象的傳播。但,我們應該拒絕抹黑。”
文中對批評、抨擊和抹黑的性質和作用做了嚴格界定,是合乎邏輯的,不容混淆。一個基本前提是必須尊重客觀事實。我們固然反對抹黑,但同時也必須警惕將抹黑與批評和抨擊相混淆。抹黑是制造混亂,開倒車,批評和抨擊能推動社會進步。也就是說,不能在反對抹黑的名義下拒絕批評,不能一聽到批評就如芒刺背,也不能在抨擊面前暴跳如雷。
說到“抹黑”,既有來自“外界”的,也有來自“內部”的。一位作者(陳石宇)奮筆疾書:“縱觀今日之中華大地,幾乎已經到了無官不腐的地步,老虎肆虐,蒼蠅蔽日,濁水橫流,污泥遍地,官場乃至整個社會隨處都能嗅到腐朽糜爛的臭味,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逆向淘汰等傷天害理的歪風邪氣,有的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嚴重敗壞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譽,在普通百姓中怨聲四起。”——盡管有點情緒化,請大家想一想:是誰給國家抹黑?
有的人自私自利,不顧人格,不惜糟蹋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黨,事實上也是“抹黑”,這是所謂“內部”的。比如,肆意誹謗開國領袖,數典忘祖之輩和貪官污吏以及“呲必中國”者都是內賊,都是抹黑者。無論對內賊或外鬼,我們不但應該拒絕抹黑,還應該迎頭痛擊。有一種論調是,中國人善于內斗,卻不講究竟什么人總是制造紛爭。無論外斗或內斗都是誰挑起的呢?
仔細琢磨,除抹黑之外還有另一種手法——描紅——即喬裝打扮,給自己染上需要的顏色,認為紅色吃香就染上紅色,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硬把雜色說成紅色。當前,抹黑是“項莊舞劍”,描紅則是掛羊頭賣狗肉,以假亂真,讓人真假莫辨,以售其奸。
抹黑和描紅看似完全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擇手段,歪曲事實。
不久前,山東人民打出了一個條幅:“抹不黑的毛主席,描不紅的走資派”,非常準確;明顯是說,“抹黑”和“描紅”半斤八兩,枉費心機。
余罘 2014年12月5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