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這篇《大學老師講課不需要誰居高臨下教》一文的開頭提到:“《遼寧日報》 ‘別在課堂上抹黑中國’的報道,引發了熱烈的輿論爭議……這封信爭議很大,有人稱贊其針砭時弊,有人覺得是言過其實和立場先行,以點帶面干預大學自由”
【評】首先我很想知道,說“以點帶面干預大學自由”的人都有哪些人?我想對這些人說,《遼寧日報》提出的問題到底是“點”還是“面”好像不好說吧?退一步說話,就算是“點”,就不應該提出公開批評了?非要蔓延成“面”、無法制止的時候,才可以批評?這邏輯似乎混蛋了點兒。
曹林怪談之(一):“我們都是從學生走過來的,對大學課堂都很熟悉。客觀地看,這篇來信所談到的一些問題,在大學課堂上確實存在,我們或多或少也曾遇到過那種在課堂上發牢騷、講段子、作噴子的老師。大學開放自由兼容并包,應該容得下各種人各種聲音,所以學生們雖然比較反感,但多沒有太當回事,多是一笑了之。”
【評】1、大學老師是否應該在課堂上發牢騷、講段子、作噴子?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吧?學生是否接受、是否在意,跟老師是否該做是兩個概念。學生不介意的事多了,還有些學生不介意在課堂上看少兒不宜的電影呢,難道老師們就可以這樣做了嗎?一句話,課堂有課堂的規矩,老師有老師的原則,這不能以學生的意志和喜好為轉移。更何況學生們都已經反感了,還不足以引起警覺和關注嗎?難道非要逼到學生罷課或投訴才去反思?又有多少學生敢于去得罪老師呢?就算學生如曹林所說的“多是一笑了之”,也只能說明學生們的無奈和無力反對罷了,這能說明老師的做法就是正確可取的嗎?批評這種現象有錯嗎?
2、曹林所謂“應該容得下各種人各種聲音 ”,就是說包括顛覆中國的人和聲音也要包容?一個主任編輯,發言能不能謹慎點?另外,講段子也要看講什么段子好吧?有沒有抹黑中國的段子?曹林敢站出來擔保沒有嗎?說到“言論自由”,很想跟曹林等人明確一個概念,在任何國家都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任何國家任何大學都不會允許老師在課堂上無底線發言。
曹林怪談之(二):“首先,不要低估大學生的智商和判斷力,現在已經不是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全盤接受的年代了,大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有了質疑和批判的能力。對于胡噴瞎侃的老師,學生們或者會站起來辯論,或者會用噓聲去鄙視,我上大學時還寫過一篇題為《教授,我來剝你的皮》的評論炮轟那些不好好授課的教授。”
【評】1、《今晚報》對曹林這段話的“打臉”是最給力的了。曹林自己在《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一文中說:“剛走進大學的年輕人缺乏判斷力,思想上幾乎是一張白紙,價值觀和思想可塑性很強”;現在又說:“不要低估大學生的智商和判斷力,現在已經不是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全盤接受的年代了,大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誰能告訴我,這曹大編輯到底想說啥?根據曹林的“高論”,請問現在的大學生到底是有判斷能力還是沒有判斷能力啊?大學生到底是一張白紙呢,還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啊?
2、曹林可以寫“教授,我來剝你的皮”,就不許遼報說“別在課堂上抹黑中國”?
曹林怪談之(三):“不要高估了教師在大學課堂上的影響力,互聯網上的牢騷和段子比大學課堂嚴重多了,如今年輕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網絡中,網絡對年輕人的影響大多了,某些教師只是拾網絡牙慧罷了。”
【評】曹林是在將大學教師和互聯網比爛?還是在把大學教師“胡侃”的原因推給網絡?大學生是否是一張白紙我們先不討論,但大學教授肯定不應該是一張白紙吧?大學生是否有判斷力這個問題,曹林還在糾結,但大學教授應該有判斷力吧?網絡上的一些段子,是否適用于課堂,哪個教授會不清楚?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問題,我們現在在討論大學教師的問題,你曹林把互聯網扯出來是哪門子的花樣呢?再說,沒有人說大學生所有的影響都是來自老師,但這不等于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胡侃亂噴了吧?不等于老師有問題不可以批評了吧?
曹林怪談之(四):“大學課堂的開放與自由有自我凈化功能,并不像中學是教師主導填鴨式的,真理越辯越明,自由的討論和聲音的爭鳴會讓年輕人對某些社會問題看得更清楚。”
【評】大學生從曹林曾經說的“一張白紙” 呼哧一下變成“信息凈化器”了。好吧,曹林的意思是,大學生們都是“信息凈化器”,所以,任何垃圾信息都可以在課堂上灌輸,老師可以毫無原則的講課,可以把生活的不滿發泄在課堂,可以發表支持“占中“及港臺藏疆“四獨” 言論了是嗎?大學教師到底應不應該有原則和底線?
曹林怪談之(五):“應該相信大學自治的能力,如今每所大學都有教學評估機制,學生給老師評分,一個老師如果整天在課堂上發牢騷、講段子和胡侃亂噴,學生肯定不會給高分。”
【評】大學有教學評估機制,就不需要社會監督了?大學老師講得好,怕什么聽課呢?很諷刺的是,輿論圍攻《遼寧日報》的人,大多是整天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掛嘴邊的人。另外,之前我一直沒有提曹林的障眼法和偷換概念。曹林企圖把《遼寧日報》批評信的主要內容放到批評老師“發牢騷、講段子”上,寫到這里,我突然開始懷疑曹林是否真看過《遼寧日報》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的重點是僅僅在說大學老師上課發牢騷的問題嗎?
曹林怪談之(六):“洋洋灑灑的來信,都是評論和批評,卻沒有具體的論據,到了哪所高校,聽了哪個老師的課,這個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什么?沒有翔實的報道,只有抽象的評論,這種批評如何能服人呢?評論永遠不能走在新聞的前面,沒有新聞,就沒有事實的基礎,評論很容易讓人產生“立場先行”的反感。而且,不提具體學校,不提具體老師,不提具體講了什么,既讓人無從核實記者所言的真假,也讓高校老師失去了為自身辯護的機會??斩闯橄蟮靥嵯?ldquo;高校教師”這個符號,只會讓所有教師跟著被污名化。”
【評】曹大編輯知道什么叫新聞嗎?《遼寧日報》反應的課堂上老師的表現是一種現象,而不是“新聞”。為了防止和糾正課堂上的不良現象,《遼寧日報》負責任的把這些現象歸納起來,以公開信的形式發了出來,這有何不妥?誰規定的媒體揭批某種現象時必須有具體單位和姓名?公開信中提出的不良現象,對大學而言,就是一個警鐘,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遼寧日報》也只是善意的提醒,而曹林卻要求媒體一定發“大字報”點名批評,這個很有意思。
曹林怪談之(七):“如果媒體和記者老老實實當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避免成為當事人,會避免很多爭議。”
【評】剛才,曹林說不怕爭議,真理越辯越明,現在又“勸告”媒體和記者要避免爭議,真看不懂了。而且,媒體和記者不是機器人好不好?媒體和記者也有維護社會正氣的責任,也要有愛國愛民的正義立場,這沒錯吧?
曹林在文章最后也說了一堆讓人哭笑不得的話,他總體的意思就是說媒體只能是“傳輸機”的功能,不能發表評論,只能傳遞評論,不具備任何分析能力和權利。以曹氏邏輯來看,媒體不需要有評論員了吧?他還提到了“角色分工”,說“媒體最好不要替代教師和學生去當角色“,我覺得這個說法很好笑,媒體泛泛的歸納總結并公開了幾種大學不良現象,就說是 “替代教師和學生當角色”。照此邏輯,曹林寫那篇《新聞學院院長是要有資格的》,他替代的是組織部部長的角色,這篇《大學老師講課不需要誰居高臨下教》則替代的是教育部的角色,不知曹大編輯是否同意他自己的邏輯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