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于階級社會階段,顯然,階級矛盾是它們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是它們社會的主要特征。但是,一般人看到的卻是階級調和,比如總統競選一定會以“增加就業機會”為主要的競選綱領,而“增加就業機會”顯然是為工人階級謀福利,怎么會是階級斗爭呢?筆者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居住近20年,親身體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處處都貫穿著“階級斗爭”這個“綱”。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勞動)階級,資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一方面,他們既要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不能讓勞動階級起來推翻他們;另一方面,他們又離不開勞動階級,需要勞動階級來為他們服務。因此,資產階級采取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來達到維持他們的統治的目的:不讓工人階級變成赤貧的“無產階級”,而是通過“增加就業機會”,規定最低工資水平,稅收調節,讓工人參股等方式,將工人階級變成“中產階級”,并使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建立起一種扯不斷的關系。這一系列措施,正說明資產階級頭腦中始終繃著“階級斗爭”這根弦——擔心工人階級變成赤貧,起來革命,推翻他們的統治。另一方面,這些措施提高了資產階級剝削的技巧,整體上使資產階級的剝削達到極大化。
即便是這樣,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直接的階級斗爭始終是經濟生活的主線。比如私營公司,老板(股東)和高級管理層代表資產階級,一般員工代表工人階級。一般員工除了演變成資產階級管理層的極少數人之外,就算擁有公司的股票其比例也微不足道,對公司的管理沒有任何發言權,還必須對老板和管理層絕對服從,即使有國家法律的保護,公司想開除誰,一句話就能讓員工當場滾蛋。又比如政府部門,管理層代表資產階級政府,不得加入工會,一般員工基本上都是工會會員,都是工人階級。資產階級政府通過議會就可以給管理層加薪,但絕不會主動給一般員工增加工資。一般員工想加工資,就必須通過工會跟資產階級政府談判,談判破裂,就只好通過罷工形式來跟資產階級政府進行斗爭。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清潔工人為了提高待遇,就在2007年舉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大罷工。
另一方面,在政治生活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始終貫穿著階級斗爭——工人階級始終只能是被統治的對象。在美國的法律上,只要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人人都有參選總統的權利。但事實上,美國的總統選舉,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的金錢游戲。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2007年,奧巴馬在爭取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就花去5億美元。這5億美元并不是納稅人的錢,而是資產階級財團的錢。他進行總統競選花費更不計其數。他當選總統,只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工人階級就算成了“中產階級”,也拿不出這么多錢來推舉自己的代表。表面上總統選舉一人一票很公平,但因工人階級無法推舉自己的候選人,選舉還沒開始,資產階級已經把工人階級打敗。
總而言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經濟到政治,都是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統治來運行的。這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以階級斗爭為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