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為了搞活經濟,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扭轉國有企業連年虧損的狀況,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國企改革。
當時,我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機制還未建立,市場主體也還不成熟,市場環境還未形成。國家從經濟轉型的高度,對國有經濟中經濟效益低下、經營管理不善、缺乏市場意識、成本意識、長期靠財政扶持的企業進行改造、改組、甚至“私有化”,都是無可厚非的,也是符合我國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而且,經過這次改革之后,國有企業退守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可是,在這次改革中,最重要的以產權清晰為目標的“產權制度”改革卻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知道,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是社會生產關系中的核心部分,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而生產關系則是整個社會關系中的主導性關系,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的性質。馬克思曾說過”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的并有一定社會意識形式與相之適應的現實基礎。”(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簡單的說就是,國企改制涉及對國有資產的所有制關系的變更,是對我國生產關系的調整,這種調整會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現實基礎,必然會引發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意識形式的變化,并最終導致我國政治生活過程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的“社會結構和國家結構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當改革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過程時,社會結構和上層建筑也會隨之改變。
從現在我們獲得資料可以確定,當時的那場改革是缺乏足夠的準備的,也是缺少充分的論證的,是在非常倉促的情況下,以雷霆之勢在全國突然展開的。許多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措手不及。整個產權交易過程都比較的混亂,缺少足夠的監督,很多交易不公開不透明不公正,處理方法粗暴簡單。不少省市對國有資產一賣了之,一些民營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管理層勾結地方官員,使用各種手段和伎倆,違反法律,巧取豪奪,侵吞大量國有資產,一夜暴富,讓全國人民幾十年創造的財富一夜之間付之東流。
另外, 伴隨著這場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的卻是全國3000多萬國企員工的下崗。由于當時整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國家財政比較緊張,再就業培訓準備不足,這些下崗的職工既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也沒有被充分安排技能培訓和再就業。而在下崗分流的過程中,也充滿了不公平現象,國有企業的領導和與領導關系好的人很少下崗,下崗的都是無權無勢的人。
可見,這次改革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改變了不合理的生產關系,使我國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讓國有企業擺脫了困境,另一方面,它卻產生了大量的社會不公,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讓3000多萬人失去了工作,生計困難;一方面,它是民營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管理層瓜分國有資產的“春天”,使這部分人在這場改革中占有了大量的生產資料,成為了富裕階層, 昔日的國家公務員成為了企業的主人,另一方面,它又降低了幾千萬人的社會地位,讓昔日的國有企業的主人,變成了雇傭工人和低收入者,產生了大量的弱勢群體,使整個社會的基尼系數達到警戒線,擴大了貧富差距。
它讓整個社會產生了急劇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主體,讓整個中國社會的利益關系復雜化,并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深刻的影響了當代社會。
在日常經濟生活中,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肆無忌憚,大行其道,讓這個社會生活都被商業化了。社會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心理,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新富階層的觀念、嗜好、思維、行為開始染指社會的方方面面。奢侈之風、性服務、小三、道德淪喪、富二代的專橫跋扈等亂象層出不窮。
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由改革中大量的不公平引起了普遍的不滿,人們充滿了抱怨,整個社會開始出現了仇富仇官心理和對公平正義的強烈要求。滿足這種心理要求的民粹主義、文革思想開始流行起來,社會中部分人甚至開始懷念文革、贊美文革、神話毛澤東,有人還要“再來一次文革”。而代表富人階層的自由派,則主張全盤私有化,自由化,實行憲政民主和多黨制。
在政治上,正如孫立平教授指出的“改革的共識”已經不存在,政府對“如何改革,要不要改革,向那個方向改革”已經很難達成共識。由于利益集團干涉,改革的政策方針經常被扭曲,而底層人民也失去了改革的熱情,都不再愿成為改革的犧牲品。(見孫立平《改革共識基本破裂》)
同時,由于改革造成的官場腐敗嚴重,政府公信力下降,群體性事件多發,已經嚴重的挑戰了中共執政,使高層對中國道路的選擇出現了分歧。
這場改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而且這種影響至今都還沒有結束,我們希望執政者能夠從這次改革中吸取教訓,加強法治和管理,能夠在注重效益的同時兼顧公平,讓中國社會能夠健康的發展下去,讓大多數人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2014-10-1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