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羅建軍:反思大學擴招 實施撥亂反正

羅建軍 · 2014-10-0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對1998年以來狂熱的教育擴張進行撥亂反正,已經成為當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1998—2012年,中國進行了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大學生擴張。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到2012年685萬,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75%,基本上凡是想進入高校就讀的都能進入高校就讀。高校擴招有何合理性,但是在短短的14年內,中國高校擴招了550%以上,不能不說存在著極大盲目性和片面性,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甚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帶來沉重負擔。反思這場高校擴招大躍進,可以看到教育領域存在著崇洋媚外、貪大求洋、嘩眾取寵等盲目因素。我們應該重新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對1998年以來狂熱的教育擴張進行撥亂反正,重新調整和確定高等教育規模,重新調整和確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使教育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協調配合,已經成為當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大學盲目擴招給中國教育帶來巨大不良影響

  1998年11月,經濟學家湯敏以個人名義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議書《關于啟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建議中央擴大招生數量。在這份建議書之中,他指出5點擴招的理由:當時中國大學生數量遠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國企改革帶來的大量下崗工人如果進入就業市場與年輕人競爭會出現惡性局面。國家提出經濟增長8%的目標,教育被認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擴招可以拉動內需,激勵經濟增長。高校有能力接納擴招的學生,當時平均一個教師僅帶7個學生。高等教育的普及事關中華民族振興。 建議被中央采納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

  全國1998-2012高考錄取人數。1998年:錄取108萬人。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始自1999年,按當年統計,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52萬人,增幅高達48%。 2000年:錄取180萬。2001年:錄取260萬人,錄取率首次突破50%。2002年:錄取320萬人。2003年:錄取382萬人。2004年:錄取420萬人。2005年:錄取504萬人考生867萬 。2006年: 錄取530萬 考生880萬。2007年,高校計劃招生567萬人,與30年前報考人數極其接近,但是錄取比例約為2:1。2008年,高考招生人數創新高,計劃錄取599萬人,考生1050萬。錄取比例57%。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為1020萬人,比2008年減少3.8%,其中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約750萬人;本專科招生計劃安排數則比去年增長4%,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629萬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為915萬名,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85萬名。

  高校擴招帶來的問題極其嚴重

  擴招政策首先導致的問題是教育質量的下滑和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北大為例,1999年,擴招導致北大宿舍吃緊,部分學生需要自行解決住宿問題。2002年,北京市教委對50所高校做過一次調查,發現65%的學校由于師資力量缺乏所以沒有能力繼續擴招,86%的學校出現了硬件不足和經費短缺的問題。

  師資力量的缺乏導致了學校教學質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為例,從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數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師數量僅僅增加了2.1倍。師資力量嚴重滯后于學生增長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擴大教師隊伍又會嚴重的影響師資水平。

  從第一批擴招的大學生進入社會的2003年開始,大學生就業問題就開始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由于大學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擴招后的大學生就進入了就業市場,客觀上,擴招政策扭曲了大學畢業生的供求體系,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率和薪水的下降。2009年,中國將有700萬大學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除了龐大的就業需求之外,擴招導致的教育質量下滑,專業與課程結構不合理,不適合市場需求也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

  由于2009年中國受到金融危機沖擊下的嚴重就業壓力,政府開始將一部分大學生安排在基層工作,此外,還采取擴招研究生的辦法解決就業壓力,但是由于之前擴招的影響,很多人對此政策并不贊同。就業壓力也讓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區大學畢業生的待遇已經降到了和農民工一樣的地步。很多大學迫于就業率低的壓力出現了就業率作假的問題。

  為了解決基礎設施缺乏的問題,很多高校在擴招之后大規模擴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熱。結果因為基建規模太大,導致很多學校背上了巨額債務。截止2007年9月,全國高校貸款總額達到2000多億人民幣。為了償還貸款,一些學校不惜提高學費,降低分數錄取。由于債務問題,很多高校的信用評級大幅度下降。

  二、高校擴招對于廣大學生風險巨大

  對一個學生說,你在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之間選擇,你會選擇什么?回答無疑是肯定的。他愿意上大學。上大學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自身的規律,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拔苗助長,注定對國家、社會、個人百害而無一利。在專家們的鼓噪下,個別決策者頭腦發熱,拍板決策進行大躍進式的大學擴招。擴招后的大學,對于廣大學生有什么變化呢?上學的人多了,但是上大學之后和不上大學,對于學生就業并沒有什么幫助。學生本來讀完初中就可以自己打工掙錢,專家們卻要忽悠學生上完大學,大學畢業之后呢,掙得錢比農民工還少,廣大學生、眾多學生家長就被專家們這么一個大忽悠給騙的團團轉,除開掏出巨額的學費、寶貴的青春之外,什么也沒有得到。讀完大學之后就業前景不理性,那就接著讀碩士吧,結果怎么樣?原先本科就可以干的工作,現在碩士也得好幾個人搶一個位置。那就接著讀博士嘛,讀完博士,發現自己年紀已經一大把,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少。整個人生就這么悲劇了,剩下的就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專家們這個時候又會出來忽悠了,人家美國就是這樣的,美國那么先進的國家,難道會有錯嗎?我們不得不說,防火防盜防專家,尤其是那些食洋不化,不知道中國國情的專家。一旦被他們給忽悠了,輕者浪費青春,重者傾家蕩產, 比起你在大街上丟了幾百塊、幾千塊、幾萬塊人民幣還要嚴重得多。人家美國有美國的國情,美國的國情是什么?高度工業化、城市化,就業基本飽和,尤其是在二戰之后,大量的退伍軍人無法安置,所以美國大量擴招,其實就是把廣大青年圈在高校之中,讓他們不要出來鬧事,以防社會穩定受到影響。而中國的國情是什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青年都是農村出身,急需通過打工掙錢養家糊口。你這一進一出,浪費了多少學生的青春年華,帶來的多少巨大的社會包袱。當然專家們會說,以后大學教育大眾化了,任何職業都需要大學教育,我呸,原來花一塊錢能辦的事情,現在經過專家們一忽悠,需要一萬塊錢才能辦了。專家們還拿這個來當做自己的成就,真是腦殘至極。

  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因為大學盲目擴張而受到嚴重扭曲

  關于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的問題,和大學擴招看起來是兩回事,但是實際上深受大學擴招的影響。大學擴招之后,發展最快的主要是普通教育,最受影響的是職業教育。大學擴招的一個途徑就是學校的升格,大專升本科,中專升大專。原本中專都是職業教育的,這么一升格之后,職業教育不辦了,都去辦普通教育去了。反正怎么簡單容易,怎么來錢快辦什么。中文、英語、國際貿易、行政管理、法律這些專業發展尤其快。這些專業反正成本也不需要太大,多招幾個老師、把人家的教科書哪來照本宣科,學生們平時該干啥干啥,考試的時候劃下重點,基本上考試通過是沒有問題的。至于畢業后的就業前景,專家們拿了錢自己去消費得了,誰管你就業問題?你說一個企業除非腦子有病,他不去找具有實踐經驗的一線職工去管理企業,非得找個剛大學畢業的行政管理專業的人來管理企業?

  四、反思中國大學擴招狂熱性與盲目性,清除片面政績觀、崇洋媚外和貪大求洋、主觀主義與瞎指揮的不良影響

  短短的14年間,中國大學招生人數從108萬增長到685萬,擴招了550%以上,這在全中國、全世界歷史上都找不到先例,估計以后世界上也很難出現這樣的規模。每年700萬左右大學生畢業,他們都想干白領工作,這和中國的產業結構完全不相符合,中國從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就業結構必定也只能以藍領為主,這樣就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不要說中國一個國家難以消化這么多的大學生,就是讓全世界的白領崗位都讓中國人干了,估計崗位還不夠。不能不說,中國大學擴招得太盲目、太狂熱、太離譜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盲目性和狂熱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片面的政績觀。有些人沒有注意到教育是一項事業而不是一項產業,為了短期政績,把高校擴招作為所謂擴大內需的一招來推行,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由此帶來了大學沉重的債務負擔和學生就業壓力。有些人不考慮大學生的質量和就業前景,不考慮大學就讀的性價比,把大學花的錢越多越好,消耗的時間越多,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政績。

  二是崇洋媚外、貪大求洋的不良思想。中國之所以大學擴招得如此狂熱、如此盲目,很大一個因素就是過分迷信美國,脫離了中國實際。在很多人心目中,美國的東西天生就是正確和無可置疑的,只需要模仿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質疑和自己探索。要是誰質疑美國的東西不好,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覺得,美國就是大學普及化,所有中國搞大學普及化肯定是對的。他們沒有仔細的分析中國和美國的國情存在很大不同。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就業基本飽和,在這樣的背景下搞高等教育普及化,等同于國家出錢把青少年圈在校園內,不至于他們走上社會上惹是生非,不管怎么鬧,在校園鬧總比在社會上鬧要好不是?這也算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一招。再者,二戰之后退伍軍人一下子難以安置,于是先期把退伍軍人放到校園里培訓,美國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就是這么來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美國高等教育的性價比并不高,但是多種因素的影響,最后也只能是這樣了。中國則不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存在著很大的勞動力需要就業,尤其是需要大量的制造業的藍領工人崗位,白領不可能擴張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理所當然應該以發展職業教育為主,高等教育可以擴張,但是不能擴張太猛,2008年108萬,2012年擴招了216萬,這個幅度也不算小了。哪怕再擴大一點,招個324萬,擴招兩倍,這樣最多了,怎么會一下子擴招550%,招685萬人呢?哪里去找這么多白領崗位?

  三是主觀主義和瞎指揮。到底要招多少大學生,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需要經過科學的論證,歸根到底要以中國的產業結構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可是我們有些決策者呢?根本不認真考慮這些問題,先擴招了再說,至于擴招后出現的問題,那得過段時間看看再說,基本上也不屬于我任期之內的問題了。

  五、合理確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是否合適的評價標準

  一是看是否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產業結構的需要。如果說產業結構比較高端,社會化大生產得以形成,專業化、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得以實現。那么就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教育體系與之適應。如果說第三產業比例比較大,那么相應的一般性的職業教育可以減少,反而多發展普通教育。如果說產業比較低端,那么教育結構中普通教育過多反而是一場災難。對于中國來說,雖然也有部分高端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從總體上來講,中國目前來存在大量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尤其是我們考慮到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要向城市轉移,其中絕大部分的產業結構都是比較低端的。因此,中國目前的普通教育比例過高是非常不協調、不合適的。

  二是從家長、學生的投入產出比來看。即我們必須把教育也看成是一種投資。他需要一定的成本,也會獲得一定的收益。評價教育是否合適的標準是投資收益比是否合適。前文已經論述過,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下,學制過長,普通教育過多過濫,學生通過大學教育并不能學到一技之長,并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教育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不是一個合算的投資,而是一次失敗的投資,甚至可以說出賭博,或者說成一場災難。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不對教育體系打上一個問號。

  三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到底是增加了社會的負擔,還是減輕了社會的負擔?1998年那次高校擴招,一個所謂的理由就是拉動投資,這個理由應該說是極其荒唐的。教育本身并不是產業,不能以營利為目的。何以以擴招為借口拉動投資?你這里拉動了投資,那邊廣大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急劇增長,這個帳又怎么算?高校擴招之后,增加的師資、校舍等各種資源,這些資源都需要整個社會去負擔。學生的教育年限長了,相應的工作的時間就短了,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負擔,減少了財富的增長。

  我們必須明確,學歷不等于能力,文憑不等于水平。一個大學學歷的人,不一定能力水平超過高中生,高中生、甚至文盲也可以成才,甚至比大學生更好的成才。這個在古今中外屢見不鮮。我這么說,不是鼓吹“教育無用論”,但是我們也不能簡單的說教育萬能論,不要簡單的以為擴招大學,整個社會的能力水平就會得到整體提升。這種思維是極其簡單、極其粗暴、極其不負責任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例問題,教育年限問題,教育層次問題,并不是越高越好,關鍵在于“合適”二字。

  這幾條評價的標準,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客觀、比較公正,甚至有些大白話,可以稱之為常識,并未有什么高深的知識。無奈這些標準專家們、以及被專家們忽悠的個別決策者們硬是看不到。人家一開口就是什么“和國際接軌”、“國際通行做法”、“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未來發展趨勢”,而且貫之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名義,聽起來都是滿腹經綸、氣沖斗牛,要是你沒有那么一點判斷力,那是很容易被他們忽悠的。拍腦袋決策、拍肚子保證、最后拍屁股走人,剩下一個爛攤子叫整個社會承擔。

  六、采取堅決措施進行調整,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合理均衡

  我們看問題,想辦法,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經過科學的認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凡是主觀主義、崇洋媚外、貪大求洋的所謂改革,沒有不失敗的。面對中國盲目、狂熱的大學擴招,我們也同樣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立足于中國國情,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使教育與經濟、社會更好的協調配合,互相促進。

  一是合理確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例。目前普通教育基本上一統天下,職業教育則裹足不前。關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官方確定的比例為1:1。但是這個比例基本上沒有得到落實,辦普通教育容易,反正照本宣科就可以,辦職業教育,真正要辦得好,倒是需要很多挑戰。其實這個比例還是明顯過高,理由很簡單,目前中國的產業結構達不到那個水平,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需要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的、低技術含量的工人。在此基礎上,提高技術工人比例,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過多過濫必須得到徹底糾正,以利于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至于到具體比例,個人建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可以達到3:1,甚至4:1。哪怕就是這個比例,中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也是極其巨大的。

  二是建議將的三本及以下的高校普通教育全部改成職業教育。專家們動動嘴,某些領導拍拍腦袋,高校一下子就大躍進了。但是已經覆水難收,想再改回來難上加難,甚至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巨額的高校校舍已經建好,并且背了一屁股的債務,如果廢棄不用的話損失更大。再加上師資已經增加了很多,不可能將他們全部解散回家。這個爛攤子雖然麻煩,但是還得收拾。收拾的思路就是基于現有條件下,如何更好的發展職業教育的問題。這就需要一個突破口,而三本及以下的普通教育就是這個突破口。原因如下:三本及以下的普通教育量大面廣,他們的普通教育方面的競爭力不如二本及以上的普通高校,導致學生的就業前景不理性。因此,將三本及以下普通高校全部轉變成職業教育,可以開闊學生的就業門路。再者,三本就以下普通高校很多都是原來的中專升格而來,他們的辦職業教育方面具有特色和優勢。

  將三本及以下的普通高校全部改成職業教育,初聽起來似乎駭人聽聞。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只有這樣做,我國的高校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比例才能夠合適,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我們很難想象,如此眾多的三本及以下普通高等教育學生能夠順利的找到適合他們、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事實上,三本以及以下普通高校就業競爭力是極為糟糕的,管理類崗位競爭不過二本及以上高校學生,技術類崗位競爭不過職高、技校、甚至農民工。如果繼續目前的三本及一下高校的普通教育,對于全社會是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對于學生本人具有巨大的風險。只有這樣大刀闊斧而不是修修補補的改革,才能夠真正做到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更好的就業。

  希望我們的教育部門認真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一下中國的教育發展現狀,好好的研究一下中國的就業結構,社會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情況。在基于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要因循守舊,也不要修修補補,前面有些措施是錯誤的,不要重復以前的錯誤,立即改正過來。希望教育部門拿出智慧、勇氣和決心,認真的對高校的職業教育做出決策,不要一面大喊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面無動于衷,只知道隨波逐流。將三本及以下普通高等教育全部轉變成職業教育,難度很大,但是只要我們教育部門下定決心,明確方向,措施有力,假以時日,這項工作是可以做好的。反過來,如果無所作為,那是說不過去的。

  三是建議較大幅度壓縮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在高校擴招的同時,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也扶搖直上。2009年,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已達到了創紀錄的41.5萬,招收博士生達6萬人,如果按照5%的擴招幅度,2010年的碩士研究生招生43.6萬,如果按2.5%的擴招幅度,2010年的招生規模達6.15萬人。高等教育如此“大躍進”式的發展,已經使教育的含金量急劇降低。基本上目前的碩士研究生就相當于十年前的本科,現在的博士研究生就相當于10年前的碩士。現在的人不混個研究生都感覺到不好意思。

  事實上,這種拔苗助長的所謂跨越式發展,表面上成就喜人,實際上效益極其低下。老師還是那些老師,搖身一變變成而碩導、博導。原來一個老師招幾個研究生慢慢的搞研究,現在好了,一個老師招幾十個學生,大呼隆的教學。層次高了、花費大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效益。因此建議教育部門對于碩士、博士進行較大幅度的壓縮,是碩士、博士真正成為研究型的專業人才,真正可以做些尖端的高科技的東西,真正可以有所突破有所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大呼隆的一般人才。具體數字方面,我提個大概的數字,碩士招個10萬、博士招個1萬,這個數字其實也不算少了。希望教育部門不要把人越招越多、花費越來越大作為自己的政績。而是要思考如何用更少的資源,辦好更多的事情。

  四是建議從中學開始加強職業教育。這個本身也是喊了多年,一直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就其原因很多。比如,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本身就是農業生產,很少工業生產,教師都不知道什么叫技術,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操作機器設備,你怎么去教學生?在經濟欠發達的條件下,政府只保基本的教師開支,根本沒錢投入機器設備。而職業教育離開了機器設備的實際操作,職業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基本上都辦成了普通教育,導致職業教育升學前景基本沒有,職業教育無形之中被邊緣化。如果我前面所說的,將三本及以下的普通教育全部轉變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話,那么這個問題將不復存在。關鍵看教育部門的智慧、勇氣和決心。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比例方面,建議達3:1或者4:1,目前確定的1:1的比例還是不能滿足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需求。在投入方面,建議政府加大投入,以巨大的資金投入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建設校舍、引進人才,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師資培養方面,加強對于教師的培訓、實訓力度,多選拔一線的具有較高實際操作水平的技工進入教師隊伍。課程設置方面,突出職業教育特色,直接面向生產一線設置課程,較大幅度減少文化課程教育。

  五是采取堅決的結構性調整,將大量普通教育的資金轉用于職業教育。巨額資金從何而來?回答是,從削減的普通高等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而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改革。總體上來講,中國對于教育的投入還是巨大的,現在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已經超過了公務員的待遇。但是從結構上來說,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現為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普通高等教育投入過剩的問題。這個原因在于,中央財政的錢太多,所以相應的撥給教育部的經費也很多。而教育部主要負責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碩士、博士,教育部不把這些錢花掉都感覺對不起觀眾,所以拼命的擴招本科、碩士、博士,哪怕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不適合社會的需要。但是基層尤其是縣以下的財政嚴重緊張,而縣一級恰好要負責職業教育,導致財權與職責嚴重不匹配。

  個人鄭重呼吁教育部,功不必在我,教育部要來錢是好事,但是不一定要自己花掉,你們畢竟是中國的教育部,建議把要來的錢,其中至少50—80%的資金,專項用于縣級職業教育,這可以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實現產業升級、乃至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這是真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4.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5.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6.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7.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0.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人与动甡交欧美精品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