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帛書甲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枘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譯文】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向著生的方向發展的一類,是十三項;向著死的方向發展的一類,也是(這)十三項;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這)十三項。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為人生的變化之數太大。聽說善于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雌犀牛和老虎,入于軍中不披掛兵甲;雌犀牛的角沒有地方投放,老虎的爪沒有地方抓持,兵器的刃也沒有地方攻擊。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善攝生者”不處死地。
【釋文·附說】《韓非子·解老》說:“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是說:人一旦出生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歷程。生與死同根同源,“同出而異名”。
“十有三”:對“十有三”的解釋歷來不同,包括王弼、蘇轍、釋德清、陳鼓應所解都是“十分之三”,只有韓非子、河上公解為“十三”,是正確的。現舉實列證之。
例如:《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勾)廣三、股修四、徑(弦)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周髀算經·上卷一》第二段)。 且看“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即三、四的平方和等于二十五。在這里誰能把“二十有五”解釋成“二十分之五”?再如:《皇極經世書·以會經運之十·觀物篇之二十二》(117頁第6行)“厥名為衍,衍之用,除虛一卦一策四十有八,年數應之”,意思是:大衍之數五十,占卜所用的是虛一掛一則剩下四十八數。有此兩例,足見傳承之誤,誤之遠矣。再如:《系辭上》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動之于死地”都是“十有三”即十三,“十三”指的是什么呢?《韓非子·解老》說:“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四肢與九竅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動靜盡于生焉。屬之謂徒也。至其死也,十有三具者皆還而屬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盡則損也;而動不止,是損而不止也。損而不止則生盡,生盡謂之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死地也”(按:韓非子所解的最后一句加下劃線的是錯誤的,下面再談)。以上韓非子所講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證據:“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按:指四肢大關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空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曰:“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也,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這里“十二舍”當指四肢的十二大關節,四肢九竅即“十有三”)。
由此可見,“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動之于死地”此三者三位一體。也就是說:人一出生就具備了四肢九竅,向著生的方向發展是由四肢九竅決定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經向著死的方向發展了,也是四肢九竅決定的;生與死之間的變化也是由四肢九竅決定的,什么是死地呢?孫子曰:“無所往者,死地也”《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這些可以從上面《黃帝內經》引文中看到,四肢九竅皆通乎天氣。人一旦出生,生命是一天一天地減損,身體一天一天地長大,同時也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一旦出生即開始了奔向死亡的歷程,四肢九竅不與天地之氣溝通即是死地;“人之生,動之于死地”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原理的應用,人的一生變化之數太多了,但這“通乎天氣的四肢九竅”卻決定了人生的壽命長短,長生久視之道即在其中。所以《韓非子·解老》中的上述引文加下劃線的部分是錯誤的。
《說文》厚,山陵之厚也;生,進也。《周易·系辭上》第五段中說:“生生之謂易”。“生生”就是變化的意思。所以“以其生生之厚”的意思是:是因為人生變數太大。《康熙字典》“動,《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又《廣韻》出也。”“人之生動之死地”就是“人之生出死地”,并非《韓非子·解老》中所說:“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盡則損也;而動不止,是損而不止也。損而不止則生盡,生盡謂之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死地也”。此說與下文結論“以其無死地”相悖,讀者當明察。
前面講的是:人生變數之大影響了四肢九竅的通乎天氣,從而出現了生、死和動之死地而后生之間變化的三種情況。后面是舉例說明,善于養生者見同于道的行為。
《韓非子·解老》說:“是以圣人愛精神而貴處靜。此甚大于兕(si雌犀牛)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動靜有時,避其域,省其時,則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不免于萬物之害。何以論之?時雨降集,礦野閑靜,而以昬(昏)晨犯山川,則風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輕犯禁令則刑法之爪角害之;處鄉不節,憎愛無度,則爭斗之爪角害之;嗜欲無度,動靜不節,則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棄道理,則綱羅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萬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則免于諸害矣”。
由此可見,人一旦出生,就有三類活法:一類人,雖然很注重養生,但不得其法,還是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人生過程,當歸于“生之徒”一類。另一類人,不能說不注重生死,但總是好吃的吃撐著,不好吃的吃餓著,吃撐了反而壞胃口,被美食所賊;見了美色走不動,沒有節制,反被天地所賊;為了一定的目的,遇到危險不知趨避,而被萬物所賊,皆取死之道,當屬于“死之徒”一類。還有一類人,享用美食還沒撐著,享受人倫之福反而增壽,吉兇禍福盡知趨避…《道德經》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當屬于“人之生,動之死地而后生”的一類。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是老百姓,為什么你富有他貧寒、你開心他惆悵?同生不同死,同行不同利?不道早已。
寫于2009年7月31日定稿于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