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1日的報道,雖然東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了3年半,可是災后重建滯緩不前,至今還有24萬多人無家可歸,19萬人不得不在零時避難所委身度日,住宅重建只完成了3%,昔日的日本雄風消失得無影無蹤。
上圖是受災嚴重的宮城縣南三陸町一景。3年前我和女兒曾經去那兒參加過救災志愿者活動。三年過去了,垃圾還沒有清理完畢,更看不見一間新蓋的房屋。
上圖是中國汶川大地震后,在短時間內迅速重建的家園
再看看中國,汶川大地震1年后,一座嶄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家園重建,災民在短期內都搬進了新居。兩者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日本災后復興速度之慢,讓這個自稱科技發達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大失臉面。
造成兩國在災后重建上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
一是,兩國制度的不同。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是私有的,擁有大量土地的土豪,地主不愿意把土地賣給失去家屋的災民,使得災民無處建房。而中國,土地是全民所有,不用為沒有土地而操心,政府可以迅速地指定適合重建家園的大面積土地。
二是,集權制和分權制政府對緊急災難應急能力的不同。在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度分權,災后復興主要靠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受災后缺乏財力,人力,物力和氣力,使得地方政府的復興計劃遲遲不能推出,導致大部分受災區復興停滯不前。在中國,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直接插手災區的重建,一切為災區重建開道,投入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集思廣益,請專家為災區建設出謀劃策,制定最理想的方案。有中央政府作堅強的后盾,災區的復興便無后顧之憂。
三是,地方政府對災區支援的態勢不同。汶川受災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中央政府的統籌安排下,上海,北京等資金雄厚的直轄市定點資助各個地震災區??稍谌毡?,各地方政府自管自,沒聽說有哪個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去幫助某個災區重建。甚至有些未受災的縣府不接受災區的垃圾處理業務。有些縣干脆拒絕接受福島縣的災民。福島縣也一樣,拒絕接受其他縣的放射線污染垃圾,放射線污染垃圾不得不堆放在原地,威脅著各地居民的生活(直至上個月,福島縣在財源枯竭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接受本縣作為放射線污染土的臨時存放地,以換取財源)。日本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中央政府無作為,是導致日本災后遲遲不得重建的重大原因。
從這兩個大震災的事后處理,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制度導致的兩種不同的救災后果。汶川震災后迅速重建,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對應緊急事態時,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辦快事的能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