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著名的變法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等。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變法,總結歷史經驗。
商鞅變法。變法使舊貴族喪失了原有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因此說商鞅變法是歷史慘勝的變法。
王安石變法。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史稱“新舊黨爭”。但是宋神宗既用改革派,又用保守派,并在改革與反對之間搖擺不定,導致變法失敗。保守派不斷用社會的極端問題反對改革,如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天大旱,久不雨,朝內外守舊勢力以“天變”為借口,又一次掀起對變法的圍攻;免役錢激起群情洶洶、民心不穩,神宗憂形于色,寢食不安等等。
戊戌變法。新政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百日維新”開始后,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后“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維新派光緒皇帝在沒有把持住軍政大權的時候,也就是說軍政大權仍然在頑固勢力手中的之時,就開始變法,這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以上的改革經驗證明,要想改革(或者變法)成功,必需具有以下三個關鍵點。
首先必需有正確方向和改革目標。改革方向要維護廣大基層人民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調動社會全體人員的生產積極性。這樣有利于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如商鞅變法中獎勵耕戰、貴族不再世代相傳等,這樣調動了廣大基層人民的參軍和糧食生產積極性,消除了舊貴族的特權,讓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他們也積極參軍和抓好糧食生產,實現了強兵富國之路。
其次必需有堅定的支持者,有國家絕對領導權的支持者。在商鞅變法中,秦孝公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并且有絕對的領導權,使變法取得成功;在王安石變法中,宋神宗舉棋不定,老是拿不定主意,容易受人蠱惑,變法最終失敗;在戊戌變法中,雖然光緒帝是堅定的變法者,但是他們沒有絕對的領導權,在關鍵時候被慈禧拿下,連自己都保不住的改革者能成功嗎?
第三必需有改革的執行者,這些人必需在重要的領導崗位。在改革中,選拔重用改革派是成敗的關鍵。如宋神宗在用王安石的同時,也大量用保守派人士。如保守派積極向宋神宗上報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用特例來證明變法遭到人民的反對;如保守派利用“天大旱,久不雨”,朝內外守舊勢力以“天變”為借口,用自然現象加以神化來反對改革。保守派極力用一些反面材料證明變法是錯誤的。保守派還將上面的變法政策進行曲解,借機蠱惑群眾,或者把變法進行歪解,故意激起民變。假如這些地方換成了改革派人員,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的,他們會選擇改革有利的一面。
當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正在繼續深化改革,我們大力支持其深化改革,但是有兩個問題還不明白。
第一:改革方向和目的。全國上下都在高呼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應當消除誰的特權?應當維護誰的利益?是該縮小貧富差距,還是繼續加大私有化呢?遲遲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第二:執行者是改革者,還是既得利益集團。在改革中,從國家各部位、省、市、縣、鄉,改革的執行者還是原來的那些領導,有多少從內心堅定支持習總書記的改革者,有多少是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才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如果是改革派,他們會想方設法貫徹執行,正確宣傳改革,正確解讀改革,正確引導改革;如果是反對派,他們會歪解改革,擴大改革的負面影響,蠱惑不明真相的人阻擾改革。各級領導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改革者,有多少是既得利益集團?黨中央是否應該把堅定的改革者選拔到重要崗位呢?如秦孝公選拔商鞅等一批堅定改革者一樣,這樣更有利于深化改革,貫徹執行改革,也是改革成功重要保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