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由于在諸多重大歷史問題上造假和“高大全”式的美化,引起全國觀眾的熱議,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盡管《鄧劇》堅持播放,盡管媒體網絡加大了對鄧小平的正面宣傳和對不同意見的壓制,但仍然改變不了《鄧劇》被廣大觀眾否定的趨勢。這個趨勢可以從一些大的網站,如搜狐新聞網、鳳凰新聞網、中華論壇等網站的網民跟帖中看出來。也可以從網站民調上看出來,如《共識網》就最能說明問題,這個網站和《炎黃春秋》一樣是個右派網站,版面上經常充斥著貶毛褒鄧的文章,但從它近日對6000多網民的調查結果來看,對《鄧劇》不看好的占26%,不想看的占48%,也就是說有74%的網民對《鄧劇》持否定態度。如果換做其它思想中間點的網站,結果恐怕更加難看。
不過,大家在聚焦《鄧劇》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它的時間截點是1976年到1984年?為什么不是到1989年和1997年?對此,總編劇龍平平說:“該劇就是為了否定文革,對之后發生的許多事情不好把握,再寫下去實在是太難了。”話說得很直白,該劇的確是為了否定文革,但再寫下去難在何處,卻沒有解釋,難免讓人產生遐想。
筆者認為,《鄧劇》的時間截點暗藏玄機,弄清這個問題對判明今后的政治走向關系重大,所以不可不察,并且應該進行認真研究,為此筆者試做分析如下:
從1976年到1984年,鄧小平主要做了4件大事,即獲取最高權力、平反六類分子、評價毛澤東、否定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間,鄧小平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是恢復分田單干,用以取代人民公社。由于分田單干是家庭為核算單位,較之人民公社生產隊為核算單位,更符合農民的自私自利心理,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之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工程、雜交水稻、小麥、油菜優良品種,以及引進化肥農藥生產設備方面奠定的堅實基礎,農業連年獲得豐產增收,從而徹底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農民的擁護。
2、恢復高考制度。用以取代毛澤東的群眾推薦為主的工農兵學員制度,高考制度凸顯的是“學而優則仕”,工農兵學員制度強調的則是“從哪來回哪去。”所以恢復高考制度比較符合知識分子出人頭地的思想,自然受到廣大知識分子的歡迎。
3、知識青年返城。1978年11月由下放云南的女知青徐玲先難產死亡引發的全國多地知青鬧事,迫使中央政府停止知青下鄉政策,進而同意知青返城。鄧小平利用這個機會得到了廣大知青的感恩。
4、為右派平反摘帽。這當然也得到了右派們的擁護。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右派們是記吃不記打的,當年打他們右派的全國反右運動主持人正是鄧小平,并且他把毛澤東計劃的全國5000名指標擴大到50萬人,所以鄧小平在檢討反右擴大化問題上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5、取消農村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制度。這個制度曾惠及8億農民的生命健康,得到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并向第三世界推薦。鄧小平用恢復農村村醫制度來取而代之,結果并不成功,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現象。鄧小平這樣做和他下馬運十大飛機一樣,只是因為它們是文革中產生的新生事物。
6、開展對外開放試點工作。鄧小平于1979年將深圳小漁村劃做向香港開放的試點,然后又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由北向南14個沿海港口城市。
《鄧劇》時間截止在1984年有三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擴大對外開放。還有一個原因,這一年的12月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一歷史性文件,為收回香港奠定了法律的基礎,它被認為是鄧小平的一大功勞。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一年的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在這個小慶的節日里首都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鄧小平以最高領導人的姿態檢閱部隊并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就”。
對于這一段歷史,體制內的官僚和社會精英們的看法基本一致,沒有什么異議,至于工農群眾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基本利多弊少,所以容易達成共識,于是《鄧劇》就得以順利編寫。
《鄧劇》為何不編到1997年鄧小平病逝,來個蓋棺定論?
這期間的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再次啟動了改革開放的列車。這次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是方向道路的轉折,而不像1984年之前只是方針政策的轉變,開放也由試點推廣至全國,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理論由此發軔并逐步形成。當年的國企改革和市場經濟改革,今天推行的市場決定地位的改革和國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都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的派生和繁衍??梢哉f1992年是鄧小平年譜中最吸引眼球的一頁,是鄧小平人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鄧劇》對它也忍痛割愛了,究其原因,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1995年后的國企改革,工人下崗。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的主要理由是“人浮于事”,但造成這種局面的不是毛澤東而恰恰是鄧小平,毛澤東時代真沒有這種現象,自從知青返城安排工作后才出現這種問題。知青返城約1000萬人,幾乎都被安排在國有和集體企業里,于是原來3個人干的活現在由4個人來干,能不人浮于事嘛。本來毛澤東時代知青也會通過上學、招干、招工、招兵返城的,但那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按比例的安排工作,當然數量絕對不可能一下子1000萬人。鄧小平先是討好知青和家長,讓知青一下子都回城,又一下子都安排工作,結果造成了企業人浮于事的局面,加之實行廠長經理承包責任制,一些企業領導損公肥私,任人唯親,私招亂顧,把本來好端端的企業搞得岌岌可危,甚至垮掉。于是又對企業大刀闊斧的搞“減人增效”,讓幾千萬企業工人下崗,而首當其沖就是那些缺技術,少經驗,低工齡的返城知青,他們中的許多人這時已成了“40、50人員”,基本上不具備再就業的能力,生活立即陷于窘境。
這真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當《鄧劇》演到鄧小平深情的說“讓這些孩子都回來吧,一個也不要留”的時候,可能感動了許多不明真相的人,假如讓《鄧劇》再演到1997年,又如何能自圓其說,如何向觀眾交代呢?所以,沒法演,干脆不編算了。
2014年9月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