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以公有大同的價值觀作為核心信仰的入世學說教法。儒家大同思想在《禮記·大同篇》有明確表現。在此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儒家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在《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得到闡述: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在這里,儒家圣師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穩定基礎,這是儒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人類經濟發展水平,是隨著科技發展而逐漸發展的,多寡是科技與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而均與不均,則是政治經濟所有權制度與分配制度決定的。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經濟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的明確的政治經濟學指導思想。縱觀歷史與現實,很多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都與政治指導思想背離這個原則形成財富兩極分化而造成,不得不深思!
儒家的原旨政治經濟學體系,圍繞著核心的公有大同的價值觀與社會理想而展開。在經濟制度上,為了實現公有大同的社會理想,提出“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原則,以一家之私,實現天下之公,避免被官僚利益集團所私有化。而王土則以“井田制”或“均田制”而平均分配給百姓耕種。井田制是儒家早期設計的經濟土地制度,以公田作為職業官僚的俸祿來源。到南北朝北魏拓跋宏開始,隋唐繼承的均田制,則是井田制的變化,以田稅代替公田。中國儒家的經濟制度,隨著井田制的瓦解而瓦解,晚唐開始進入土地徹底私有化的資本主義經濟時代。儒家在政治制度設計上,以君權天命為核心,以君權來作為百姓分散的個體權力的集中代表,制約官僚體系的權利,圍繞儒家核心價值觀社會理想,制定出三綱五常八德禮儀法制制度。儒家的政治制度,本身是為維護儒家的經濟制度服務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經濟指導思想的國家政治制度保證。中國歷史上,隨著均田制在晚唐的瓦解,經濟上私有化,特別是宋代開始,土地完全私有,自由買賣,儒家經濟制度瓦解,而政治制度的雖然繼續保持,形成君權控制下,官僚體系與地主資產階級主導社會的集權資本主義制度,僅僅保留著儒家的政治形式。而這種沒有對外掠奪的資本主義,內部必然造成兩極分化,貧富差距過大,國家凝聚力降低,宋代之所以國家富而不強,農民起義最多,就是這個原因。真正的儒家政治經濟制度時代,實際上在晚唐均田制瓦解以后,就結束了。原旨的儒家,從那時候起,也就被邊緣化,以后興起的儒家,基本都喪失了儒家的核心經濟學思想,結合了宗教的一些奴化思想內容,成為官僚與地主階層的工具,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犬儒。
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后世的貴族儒學中,被官僚貴族階層有意識的淡化。如同他們有意識淡化儒家原旨的公有大同核心價值觀一樣,是為了維護其官僚貴族特權。歷史上英明的帝王深知此道,會采取抑制豪強的政策,減少貧富不均的程度。但這樣的帝王,會被掌握了知識文字權的官僚貴族妖魔化,誣蔑為暴君暴政。漢武帝、王莽、朱元璋、雍正、毛澤東,都是因采取了抑制豪強的政策而被貴族的跟班文人咒罵。而輔佐帝王執行政策的改革家也會被他們誣蔑為奸臣,比如董仲舒,王安石,張居正,田文靜。。。。。貴族儒學因為其階級利益而閹割了儒家思想,抽出核心價值觀與政治經濟學思想,只強調形式上的三綱五常,弟子規范,舍本逐末,造成中國歷代王朝在官僚貴族把持下,因貧富不均兩極分化而不斷的改朝換代,造成巨大損失。
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反而在民間千古傳承,底層民眾由于經濟政治地位的卑微,天然的繼承了這個儒家思想。歷代底層起義,都是以“均貧富等貴賤”作為口號。從這一點上來看,古代的起義,也是原教旨儒家與變質的貴族儒家的思想交鋒!
“均貧富等貴賤”作為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政治經濟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已經深入中華民族大多數人的血脈,這也是中國人在上世紀初,欣然接受西方馬列共產主義學說的思想基礎,皆因二者有著共鳴共通之處!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如何繼承傳統儒家真傳教旨的思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