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孤獨——緬懷毛主席(之二),并為司馬平邦文鼓掌喝彩!
司馬平邦先生罵人了,罵得還很結棍,用了“WBD”一詞。粗魯啊,粗魯;然這粗魯,卻在情理之中。這罵遠比某些阿諛諂媚、無恥吹捧更顯品格德行的正直與金貴。在草民的眼里,司馬平邦儼然是一個文膽了。
說到孤獨,新中國好像數周總理最“孤獨”,他和鄧穎超無親生的一子半女,倘用“送終”的本義,他根本不能與鄧小平相比,也不能與毛主席比“孤獨”,故他的人生之“悲”似乎是確定的了。然而,周總理生前以博大的胸懷,無私的大愛,收養了許多烈士的遺孤,所以,假如我說“周總理真孤獨”,是一定會被他的眾多干兒女罵個狗血噴頭的。諸君也觀看過寒冬臘月十里長安街數十萬民眾送別周總理最后一程的紀錄片吧,有著人民親人的周總理,一點兒都不孤獨。“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毛主席更是不怕孤獨,其實也實不孤獨的偉人。不怕孤獨的人,就一定不會是孤獨的人。如果毛主席怕孤獨,他會告別妻兒四人,去指揮自身生死未卜的秋收起義嗎?會把血親族親也拉出來革命嗎?會把毛岸英送去朝鮮戰場嗎?盡管如此,他還是有著三個兒女和曾經的兒媳(干女兒)。有首歌也唱得好:“千山那個萬水呀連著天安門,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毛主席的親人是數不勝數的呀。老人家最喜歡跟工人、農民、戰士、戰友和朋友在一起,他最相信人民群眾,所以才最緊密地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出了新中國的人間奇跡。
平庸者跟聰明人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只著眼于形式上,后者則主要注重于實質。而前者卻往往連形式都給搞錯了。國家在形式主義者的眼睛里是低于小家的。人逾古稀,想安度晚年盡享天倫是無可厚非的人之常情。但也有例外。年近80的毛主席和年逾古稀的周總理,卻還在努力地辦著一件名震中外的大事,那就是解凍中美關系,而且,居然辦成功了,尼克松總統來訪新中國了。這難道是孤獨者所能為之的嗎?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毛主席自然有著正確的生死觀。他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過,他死后把他的骨灰喂給魚兒吃,再讓魚兒們去為人民服務。這是多么樂觀的視死若輕的一代偉人啊。生前與人民緊密相連,死后愿與魚兒作伴,毛主席孤獨嗎?感到孤獨了嗎?1975年12月31日,83歲的毛主席接見了尼克松前總統的女兒女婿,接受了尼克松的親筆信。毛主席看上去已經體力不支,將頭靠在了沙發上。當大家深深惋惜于因無情的歲月而使一代叱咤風云的偉人風華不再時,毛主席卻語出驚人:“我生著一副大中華的臉”,此時此刻,在場的人們又感到毛主席的活力又奇跡般地回來了。
到今年的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已經整整38周年了。但在歷史的記錄中,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毛澤東時代的風采,中華民族的歷史巨人毛主席正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問中華民族成員中誰的親人最多?毫無疑問,是毛澤東。請捂緊耳朵再觀看長篇紀錄片《毛澤東逝世》吧,那可是8億人民九成半以上撼天動地嚎啕哭的場景呵!今天,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天天跟人民群眾在一起;在毛主席紀念堂外,只要是不關門的日子,哪一天不是瞻仰者所排成的長龍般的隊伍啊!
孤獨,不屬于毛主席;毛主席一點也沒有孤獨。
“再警告一下張建星和人民日報,鄧公在世時從來沒有出任過中共的領袖,你們文中那句“擁有這樣一位領袖,是一個政黨的大幸”,或者只是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或者你們是把想鄧公重新拉出來再架到火上烤。”(司馬平邦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