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劍精神”的說法,源于浙江紹興。紹興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比如:大禹、勾踐、王羲之、王陽明、蔡元培、周恩來、魯迅等等。
“膽劍精神”的“膽”,指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膽,這代表一種吃得苦中苦的戰斗精神。正像古聯中所說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膽劍精神”的“劍”,原意指越王勾踐的寶劍,但在筆者看來,紹興還有一把世間最鋒利的劍——“心劍”,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之劍”。陽明先生本人既是哲學家也是軍事學家,其通過“致良知”產生的以心戰為主的軍事思想空前絕后。門下也培育了許多著名弟子,近代的楊昌濟也是其中一位,而且在楊的教育培養下,蔡和森和毛澤東等都成為著名領導人物,尤其是毛澤東。毛澤東“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軍事政治思想正是深得陽明心得。另外,心學傳到日本后,還培育了許多明治維新的人才、人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東鄉更是把“一生俯首拜陽明”奉為信條。所以,這把“心劍”,才是天下第一劍……
“膽劍精神”,就是要將“臥薪嘗膽”之膽和“攻心神劍”之劍融合為一體,實現所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的最高境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精髓正是體現如此,無論是在“臥薪嘗膽”的革命初期,還是“利劍出鞘”的建國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始終展現了中國軍隊的軍魂、軍心。這種境界精神,就是無往而不勝的,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膽劍精神”。
提到“膽劍精神”,不得不提一提“亮劍精神”。風靡一時的電視劇《亮劍》,讓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為之歡呼,至今收視不俗,并由此而產生了一個“亮劍精神”: 說的是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的強大,就算對手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明知不敵還要主動亮劍,這不是找死嗎?這不是拿戰士的生命,拿戰爭的勝負,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開玩笑嘛?甚至于某些解放軍將士也言必談“亮劍”精神?……也許有人會說,“亮劍精神”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不怕死的精神。但,不怕死的精神能保證打勝仗嗎?戰場上不怕死的人或精神多的是,日本“武士道”們更是趨之若鶩,這種主動亮劍行為,不正迎合了某些敵人要挑弄事端的危險心態嗎?還有,《亮劍》主角的形象參考的是我軍中將王近山的事跡,近山中將的確是個優秀的將領,但他能代表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將士嗎??……
所幸,優秀的影片還是有的,電視劇《士兵突擊》就及時出現,并及時體現了我人民解放軍的“膽劍精神”…… 戰士許三多,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嘲笑、痛苦與磨難之后,始終保持著“能屈能伸,能戰能守,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精神,始終保持著“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膽劍精神”, 這種“膽劍精神”,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戰斗精神,這種戰斗精神,就是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鑄軍法寶!
中國.上饒
二O一四年八月十三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