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過二十起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史的鄧小平》。不想奏熱鬧,但還是忍不住要說說一些覌后感。
第一感覚是:編導對歷史認知有些飄。他們不知道世界如此之大,比他們深刻、細膩的人不少。政治大片不同于娛樂片,他必須嚴肅,能從內心打動人。
對我這樣的看客、觀眾,拂之不去的恨和深舍不下的愛是編導的思維中心。編導浮在面上,只知道發泄,這就不能不把嚴肅的政治大片領進死胡同。你不是要讓人們出來、解放嗎?你卻堵住了出來的胡同囗。
中國人多,十三億,也有說十四億。要懂得這十三、四億人總體在想什么,你才能把你編導的戲唱到點子上。
中國十三億人多是庶人,政界的人畢竟是少數,知識分子也是少數。要說公正,庶人最公正。政界、知識分子觀點復雜些。存在決定意識,決不是簡單的鐵板一塊。
寫《鄧小平》,歷史上的鄧小平,解放前的好寫。解放后的不好寫,但以主流為導向,也能寫的很生動。鄧很有個性,個性中就出生動。
敏感問題第一位的準確。
以我為例,我應屬于敏感區域內的那部分人,我在想什么?
我在文革中四次被作為專案對象,時間累計在六年以上,占去文革十年的大部分時間。其中最不可原諒的是那次清查五一六。
鄧小平文革中就是那五十天問題。對此,主席是原諒的,我們的問題,沒有那五十天的亊。十年中除去那五十天,七三年他復出前,他都在臺下,所有問題與他都不沾邊。
但是奇怪的我的確是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積極分子,且發自內心。原因是:我的頂頭上司出于自身的問題,拒絕將鄧小平為五一六落實政策的講話、文件向下傳達、貫徹,轉移了斗爭大方向。同時也因為我們文化素質、理論素質上的原因,沒能深刻理論毛主席的思想。后來從知道鄧、毛、謝、古亊件開始開竅,像老倒沫一樣濾了一下歷史,心里就冒出來一些典故來。如:1、毛主席文化革命就一定以文化為前提,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間的那個頓點是文化范疇,這一點說明,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成了并列的詞、并列的詞組。這一點的意義在于批鄧與反擊右傾翻案風因這一點而定格成并列的兩個內容。一點之差,謬之千里;2、1976年4月7日的兩個決議中對鄧小平“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藉,以覌后效”,將鄧轉移到安全地方保護起來,顯然是告知天下:鄧是人民內部矛盾,以觀后效是說此人以后還要出來作亊。我沿這個思路想下去,眼前頓時另出天地……七三年以后至今四十一年順思路過濾:鄧復出以后的整頓,對五一六問題態度非常明確,可以從鄧小平文選二卷第10、11、17、79頁等頁找到根據。至于許多方面的倒退,因有毛主席的一定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等重要指示,在后來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屬不得不為之,按照我黨過去的作法,也可以理解,比如長征便是不得不那樣辦,一時的后退可能育孕著眾多深層次積極用心。
要說解不開的心結倒也有許多,這里不一一敘述。至今仍不能非常滿意,主要問題是政策不落實,五一六這一類問題至今未平反昭雪。
《歷》劇若能作深入的探討,解開天下疑云,那便把戲唱到了我們的心上。可現實是:編導把一把把鹽撒向受傷者的傷口……昐后二十余集能寫的好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