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市場經濟是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運動!
——我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看法(21)
市場經濟分為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和資本交換的市場經濟。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的公式是W——G——W。資本交換的市場經濟的公式是G——W——G。
我認為,《國富論》探討的市場經濟,就是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適合于階級斗爭還不發展的時期,適合于社會生產還處于個體化生產階段。馬克思的《資本論》探討的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交換的市場經濟即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適合于“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適合于社會生產處于社會化的生產階段。
在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因此,薩伊能膚淺而系統地把它概述在一本教科書里。斯密的后繼者們,只要他們的觀點不是從比較陳舊的、已被推翻的理解方法出發對斯密的反動,都能夠在自己的專們研究和考察中毫無阻擋地前進,并且能夠把斯密作為自己的基礎,不管他們是和斯密的內在部分還是外在部分連結在一起,或者幾乎總是把這兩部分混合起來。因此,李嘉圖、西斯蒙第、約翰·斯圖特亞·穆勒、甚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奠基人馬歇爾,從他們的內容上看,都是從理論上以斯密的簡單商品交換為前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馬歇爾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來,全世界的資產階級,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學家,就都把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看做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二十一世界資本論》的作者,也是把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看做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這樣,勇敢的、受到全世界99%的人歡迎的托馬斯·皮凱蒂,也就不可能對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所造成的兩極分化做出正確的判斷,因而就不可能對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提出正確的辦法!例如,他提出用征收全世界性的高額累進稅,只不過是一種空談!
關于簡單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資本交換的市場經濟的純理論區別,馬克思在《資本論》一卷第二章“貨幣轉化為資本”中詳細的說明了這些區別。恩格斯以提綱的形式,介紹了這些區別。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及其發展,即商業,總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資本的現代生活史,是從十六世紀現代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出現的時候開始的。
如果我們只考察商品流通所產生的經濟形式,那末,它的最終產物是貨幣,而貨幣正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資本在歷史上起初總是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業資本或高利貸資本,與土地所有權相對立。就是現在,一切新資本也是以貨幣形態登上舞臺,貨幣經過一定的過程,就轉化為資本。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之間的區別,最初只在于流通形式不同。除W—G—W之外,還有G—W—G的形式,即為賣而買。在運動中表現這種流通形式的貨幣就成為資本,本身(即按它的規定)已經是資本了。G—W—G的結果,是G—G,即貨幣間接地交換貨幣。
G—W—G的兩個階段的每一個和W—G—W中的每個階段相同。但是,整個過程之間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在W—G—W中,貨幣是中介,商品是起點和終點;而在G—W—G中,商品是中介,貨幣是起點和終點。在W—G—W中,貨幣是永遠花掉了;在G—W—G中,貨幣只是預付,最后還要收回來。貨幣回到它的出發點,——因此,這里已經存在著貨幣作為貨幣的流通與貨幣作為資本的流通之間的明顯區別。
在W—G—W中,貨幣只有借助全部過程的重復,借助售賣新的商品,才能回到它的出發點。因此,貨幣的流回是同過程本身無關的。相反,在G—W一G中,貨幣的流回一開始就是由過程本身性質決定的,如果貨幣流不回來,過程就是不完全的。
W—G—W的最終目的是使用價值,而G—W—G的最終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
在W—G—W中,兩端都有同樣的經濟形式規定性。兩端都是商品,而且具有相等的價值量。但它們同時是質上不同的使用價值,這個過程的內容是社會的物質變換。在G—W—G中,乍看起來,行動似乎是同義反復的,是毫無意義的。用100鎊交換100鎊,還要兜一個圈子,好像是荒謬的。一個貨幣額和另一個貨幣額只能在量上不同;因此,G—W—G只是由于兩端具有量的區別才有內容。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要多于投入的貨幣。例如,以100鎊購得的棉花,又以100鎊+10鎊賣出去;這個過程就得到下列的公式:G—W—G′,在這里,G′=G+△G。這個△G,這個增殖額就是剩余價值。原來預付的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加上了剩余價值,它增殖了,正是這一運動使貨幣轉化為資本。
在W—G—W中,也會有兩端價值不同的情形。但是對這種流通形式來說,這純粹是偶然的。如果兩端價值相等,W—G—W也不會失去意義,相反,這倒是過程正常進行的條件。
W—G—W的重復,以達到過程之外的最終目的為限,即以消費,以滿足一定的需要為限。相反,在G—W—G中,開始和終結是一樣的,都是貨幣,就因為這樣,這個運動已是永無止境的了。當然,G+△G在量上不同于G,但是,它也只是一個有限的貨幣額;如果把它花掉,它就不再成為資本;如果把它從流通中取出,它就固定為貯藏貨幣。既然需要的是價值增殖,那末G′同G一樣,都需要增殖,資本的運動是永無止境的,因為在過程的終了同在開始一樣,它的目的沒有達到。作為這個過程的承擔者,貨幣的所有者就成了資本家。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資本的純理論狀態歸結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業資本。并細化為生產經營業資本、商品經營資本、貨幣經營資本。由此就得出一個結論: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或者市場經濟,并不是簡單商品交換的商品和貨幣,而是表現為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所以,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實質就是資本與資本的交換,而絕對不是商品與商品的交換!在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獨立生產者和農民個體生產,也不得不服從資本與資本的交換!所以,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正是因為一切社會財富都表現為資本,所以才造成了兩極分化!既然如此,那么要消滅兩極分化,就要消滅資本!
勞動者2014年8月20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