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見到一篇題為《50年前讀101中學》的文章,是該校一名65屆校友口述的回憶。如所周知,北京101中學文革前是高干子弟比較多的學校,此文反映了當時的“紅二代”們的一些情況,尤其是他們的所思所想和追求目標,可以為當下的“中國夢”提供一個令人深思的背景。以下是有關內容的摘錄。】
口述:徐泓(北京101中學65屆校友) 采訪整理:方可成
我是1959年進入北京101中學讀初中的,那已經是周總理視察并發表有關“干部子弟不能成為八旗子弟”講話后的幾年,學校里不完全是干部子弟了,但來自干部家庭的同學依然占很大一部分,他們中很多都畢業于育英、育才小學,還有八一學校。
從上世紀50年代101中學的招生變遷可以看出:最早的一批學生主要是軍隊干部子弟,槍桿子打出的天下嘛;后來,中央各部委陸續成立了,開始招收文職干部子女,比如我當時的同學里就有一些部長和駐外大使的孩子。能感覺到,軍隊干部子弟和文職干部子弟的氣質是不太一樣的。
再后來,101中學從性質上變成普通中學了,必須參與生源競爭,招收一批成績很好的學生,這時就向社會開放了。鄰近的北大、清華和“八大院校”的知識分子子女,考進來的越來越多。于是外界一度形容101中的學生主要由高干子女和高知子女兩部分組成。
……
雖然干部子弟很多,但大家普遍比較低調。劉少奇的兒子當時不就在101讀書么?但很少有人知道,同學們之間對家庭背景也從不打聽,更不會攀比。王一知校長管得非常嚴,到了學校,不管你父母的職位有多高,大家一律平等,發揚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學校離城里很遠,但周六日不允許家長用小汽車接送孩子。舉行家長會時,也沒有見到過車水馬龍的場景。
……
在心態上,干部子弟自然與我們不大一樣。但這種心態不是像現在“我爸是李剛”的那種特權,不是個人的炫耀,而是一種責任感,真的在為這個國家操心,為父輩打下來的江山操心。他們覺得,這片江山是他們的,他們有責任保護這片江山。……他們的理想和目標非常清晰,天下是他們的天下,江山是他們的江山,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本領,準備接父兄革命前輩的班。高中畢業上大學的道路也是明確的:讀理工科,進哈軍工,掌握國防尖端科學技術。
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進入1964年,開始大講階級斗爭,中學里也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種危機感在干部子弟中產生,他們覺得修正主義要來了。我記得那會兒他們聽“九評”(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聽得特別認真,覺得敵人就在我們身邊。班里原來和諧的同學關系開始出現一些裂痕,非干部子弟出身的學生感覺到壓力,學習越好,壓力越大。壓力主要來自干部子弟的霸氣,排斥他人、唯我革命、一股又硬又狠的勁兒。他們說,要培養無產階級的階級感情,就要和資產階級劃清界限。
……
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6&tid=157&pid=364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