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風靡整個世界,單單電影即在全球收獲將近80億美元票房,小說銷量早在2011年即達到4億冊,還帶動了盈利能力更持久的DVD、在線游戲、主題公園等。這個戴著圓框眼鏡的小巫師在東亞的魅力絲毫不輸歐美。去年墨西哥導演吉爾默·德爾·托羅向日本動漫前輩致敬的好萊塢大制作《環(huán)太平洋》在日本遭遇票房滑鐵盧后,就有評論感慨,《哈利·波特》系列之后,好萊塢在日本已經(jīng)沒有像樣的拳頭產(chǎn)品了。
英國小說加美國資本,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英美強大的文化輸出能力。之所以說“又一次”,是因為英國的流行文化,經(jīng)過美國資本的包裝、傳播,首先征服美國,繼而借助美國這個平臺紅遍全球并不是孤例。音樂方面,有披頭士、滾石、U2、酷玩等著名樂隊,當年披頭士登陸美國時之火爆甚至被驚呼為“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電影方面,除了《哈利·波特》系列,還有007系列、福爾摩斯系列等等,更不用說杰森•斯坦森、凱特·貝金賽爾、凱特·溫絲萊特、雷德利·斯科特、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在好萊塢大紅大紫的英國演員和導演(后二者分別是《黑鷹墜落》和《盜夢空間》的導演);大衛(wèi)·貝克漢姆退役之后仍在全球擁有超高人氣也令人驚訝不已。
言歸正傳。《哈利·波特》中,哈利和赫敏郎才女貌,被眾多哈密認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最后赫敏卻嫁給了“三人組”中的羅恩,連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森都認為,羅恩不一定真的會讓赫敏幸福,哈利其實更適合赫敏。那么,才貌雙全的赫敏為什么不能嫁給故事的主角哈利呢?這里從英國人根深蒂固的等級和種族觀念為諸位看官“解讀”一番,并非嚴肅學術論證,僅博諸君一笑。
中國人對“等級差異“、“民族差異”并不敏感,中國人不習慣從等級、民族成份方面考慮問題。例如,中國自古以來“夷夏之辨”的標準是文化,而不是民族、種族。而且,中國社會的流動性一向較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是明證。相反,在國土狹小、民族眾多、宗教語言錯綜復雜的歐美國家,“民族成分”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問題,也是個很現(xiàn)實的政治問題。再者,歐洲一直有著區(qū)分貴族與平民的傳統(tǒng),社會階層較中國固化,流動性較低。這些都是哈利和赫敏婚姻關系的很基礎的問題,搞清幾位主角的民族成份、等級地位尤其重要,這是赫敏婚姻問題的前提。
首先,故事的幾個主角:哈利、羅恩、赫敏、金妮、馬爾福,都是哪個民族的?當然,他們都是英國人。但是,英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他們具體是什么民族呢?稍微留意下他們頭發(fā)的顏色,就會發(fā)現(xiàn),羅恩和他的父母、兄妹(包括金妮)的頭發(fā)都是紅色的,馬爾福父子的頭發(fā)是鉑金色(淺金黃色)的,哈利的頭發(fā)偏黑,赫敏則是一頭褐色頭發(fā)。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他們不是同一個民族的。
英國的主體民族的正式稱呼是“盎格魯-撒克遜族”,但這僅限于英格蘭地區(q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還包括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三個地區(qū),這三個地區(qū)人的民族,現(xiàn)在稱之為“蘇格蘭族”、“愛爾蘭族”、“威爾士族”,不過這三個民族的祖先在古代還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凱爾特人”。英國歷史是從羅馬帝國開始的,漢宣帝五鳳四年,羅馬將軍凱撒渡海進入不列顛島,將這個島嶼變成帝國的西北省份,從此英國人有了自己文明史。凱撒在不列顛遇到一些當?shù)氐耐林耍@些部落的來源不明,是否是一個民族也不確定。不過黑頭發(fā)的羅馬人沒有功夫理會更多的細節(jié),凱撒給他們起了個拉丁語的名字:“凱爾特人”,在凱撒的戰(zhàn)地日記里,凱爾特人最典型的體貌特征,就是他們標志性的紅頭發(fā)。
羅馬帝國晚期國運衰落,老家大致在現(xiàn)在德國境內(nèi)的“日耳曼人”沖入羅馬帝國境內(nèi),肢解了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國家,史稱“日耳曼人大遷移”。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族”,就是這場大遷移的結果。“日爾曼”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德國的代名詞,其實這個名稱也是羅馬人給他們起的,當時日耳曼人還在部落狀態(tài),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稱。日耳曼人中有三個來自丹麥附近的部落:分別是撒克遜(Saxons)人、盎格魯(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遷移到了不列顛島。人數(shù)最多的盎格魯人把這片土地命名為“盎格魯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語A相當于今天英語的E,后來就演變成了英格蘭England。撒克遜人留在德國的部分同族,以族名命名了現(xiàn)在德國北部的“薩克森州”(Sachsen)。朱特人,把部落名稱寫在了丹麥最大的半島——“朱特蘭”(Jütland)上,一般翻譯為“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來到不列顛之后,互相聯(lián)合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團結起來征服當?shù)厝恕.數(shù)氐牧_馬人本來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戰(zhàn)爭,就針對原住民凱爾特人。大部分凱爾特人被殺或者淪為奴隸,少數(shù)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涼地區(qū),北部高地的凱爾特人成了蘇格蘭人的祖先,西部山區(qū)的凱爾特人成了威爾士人的祖先,西北愛爾蘭島的凱爾特人則成了愛爾蘭人的祖先。后來開發(fā)北美的殖民運動中,波士頓地區(qū)聚集了大量愛爾蘭移民,現(xiàn)在美國NBA里還有一支“波士頓凱爾特人隊”。
簡單的說,現(xiàn)代英國人有兩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兩個族群的差別是可以從體貌特征上看出來的。凱爾特人是紅頭發(fā),三個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羅的海附近,這個地區(qū)的緯度已經(jīng)很高,日照稀少,緯度越高的民族頭發(fā)顏色就越淺,因此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典型特征,就是頭發(fā)是金黃色的,或者說頭發(fā)顏色越淺的,就越是“純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哈1的開場亮相,馬爾福和衛(wèi)斯理一上來就劍拔弩張,聽到對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作為勝利者的后代、“純種貴族”的德拉科·馬爾福向來以自己的血統(tǒng)和淺色頭發(fā)自豪,而鄙視羅恩的民族,因此張口第一句話就是重提衛(wèi)斯理家的“紅頭發(fā)”。英國觀眾都能看明白,馬爾福肯定是“純而又純的盎格魯撒克遜族”,羅恩肯定是凱爾特族系之一。夾在中間的哈利呢?哈利是黑頭發(fā),為什么馬爾福不歧視黑頭發(fā)的人呢?前文提到,英國最早的文明史始于羅馬帝國,歐洲各國都已羅馬文明為自豪,就像戰(zhàn)國中的齊楚燕秦吳越各國都以“周禮”為尊、以自已有姬周血統(tǒng)(至少是母系)為榮一樣。哈利的黑頭發(fā),是他血統(tǒng)高貴的象征,他擁有和凱撒一樣顏色的頭發(fā)!作為日耳曼人征服者后裔的鉑金色頭發(fā)的馬爾福,瞧不起紅頭發(fā)的凱爾特人后裔羅恩是正常的,但在羅馬人后裔黑頭發(fā)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貴血統(tǒng)了。
赫敏頭發(fā)是褐色的,這意味著她是個普通的英國人,她頭發(fā)的顏色是大多數(shù)英國人頭發(fā)的顏色。這就涉及到英國人的等級觀念。在早期的英國歷史中,無論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凱爾特人,內(nèi)部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階級分化。有人以農(nóng)牧業(yè)、手工業(yè)等為職業(yè),也有人專門以戰(zhàn)爭為職業(yè),即武士階級,其領袖則稱為“王”,這些職業(yè)大體上都是世襲的。日耳曼民族大遷移之后,盎格魯撒克遜武士戰(zhàn)勝了凱爾特武士,成了英國貴族(嚴格地說還有后來的維京人、諾曼人,這兩族也屬于廣義上的日耳曼民族),大部分凱爾特人或者被征服成了奴隸,或者和盎格魯撒克遜族的平民混雜在一起,融合成現(xiàn)在的普通英國人,也就是平民。
貴族與平民的劃分,一直是英國歷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點。號稱“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法定的貴族國家。英國女王作為貴族之首,她既不是民主競選的,也不是推選或者指定的,而是依照血統(tǒng)原則繼承的。女王之下,還有大大小小的親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會貴族、法律貴族等共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組成的貴族院(上院),和剩下幾千萬人選舉出來的平民院(下院),理論上是平級的,二者加上國王,共同構成英國政治的中樞——英國國會。歷史上,上院曾經(jīng)擁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權力。即使在貴族制度高度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2009年,英國才歷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英國最高法院”,此前上院一直是英國的最高上訴司法機構,也就是說,最高司法權一直在貴族手中。貴族精神對經(jīng)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民間對貴族精神的追求,比上流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戴安娜王妃實際上是伯爵之女,卻被王室宣傳為平民王妃,并引起全世界的瘋狂追捧。
現(xiàn)實中的貴族和平民,對應著《哈利·波特》中的一對常見的概念:“純血”(pure blood)和“麻瓜”(muggle)。麻瓜(muggle)是羅琳創(chuàng)造的英語單詞,詞根來源于mud blood,blood是血統(tǒng),mud是泥巴,因此中文譯成“泥巴種”。在英文中,mud可以引申為骯臟、混雜。Muggle或者mud blood,翻譯成漢語中的“雜種”應當更準確。這個詞的關鍵,就在于“混血”。貴族和平民的分界線有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血統(tǒng)。平民不介意血統(tǒng)是否混雜,而貴族們則堅持近親結婚。貴族認為,優(yōu)秀的人群如果世代堅持近親結婚,其后代就會特別優(yōu)秀,或者說,對于優(yōu)秀的人群來說,近親結婚有利于這個人群長期保持優(yōu)勢。這就是英國王室即使因為遺傳的血友病屢次減丁,也堅持只和其他王室通婚的原因。子女的頭發(fā)的顏色是由父母決定的,金發(fā)和金發(fā)生金發(fā),紅發(fā)和紅發(fā)生紅發(fā),金發(fā)和紅發(fā)多混雜幾代,顏色就不那么純粹了,就成了普通英國人的褐色頭發(fā)。在兒童文學作品里就簡化成:純紅和純金是貴族,褐色則是平民。在英美主流文化中,堅持人種、出身方面的“歧視”或曰“區(qū)別對待”(discrimination)是一個基本的思維方式。
順便提一句,原著作者羅琳女士今年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坦承讓赫敏嫁給羅恩是個“錯誤”,這是她最初的構思,純粹是個人決定,與文學沒有太大關系。“與文學沒有太大關系”或許說明羅琳女士當初確實是根據(jù)英國人的等級、民族觀念來構思故事情節(jié),只是后來考慮到《哈利·波特》紅遍全球,其他國家、地區(qū)的觀眾、讀者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政治內(nèi)涵,如此考究也就沒有必要。不過,此文提醒大家,標榜“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國,“歧視”其實無處不在。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