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要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優先增長生產資料的生產。中國社會回歸之路,其實就包含在這個規律之中。
以此來分析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經濟政策,我們只得承認,建國前三十年的建設思路是正確的,而后三十年的思路則是錯誤的。
如果有人指責說,前三十年的人民生活水平比較貧困,那么我們回答是,前三十年的經濟政策正是為社會化大生產建立物質基礎,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根本就沒有完整的生產資料生產體系。如果沒有第一類部門為第二類部門提供設備和原料,那么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永遠是泡影。
房地產開發需要大量水泥和建筑設備,旅游需要鐵路和飛機。農業需要化肥和農業機械,汽車需要高速公路。
試問,如果沒有水泥廠,建筑機械廠,鋼鐵廠,飛機制造廠,化肥廠,農業機械廠,汽車制造廠,和鋪路機械,后三十年的改善生活的資本從何而來?
一切指責毛澤東時代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那時候建立起來的大工業體系,后三十年的經濟繁榮就無從談起。正是因為后三十年里,大工業體系沒有得到應有的擴大和鞏固,所以經濟繁榮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它不過是一種畸形的繁榮。
既然我們已經取得共識,發展實體經濟才是致富的根本途徑,那么如何發展實體經濟呢?答案是明顯的,以發展大工業為綱,綱舉目張。
究竟從哪一步開始呢?
當前中國在大力發展高鐵事業,希望以此帶動國民經濟,這個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要說,光憑發展鐵路事業是不夠的,我們的目光應該更高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什么?從短期來說,是實現社會主義回歸,從長遠來說,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社會會主義革命的浪潮,戰爭遲早會到來。
因此我們要把中國西部建成戰略大后方,如同二戰期間的高加索山以東是蘇聯大后方類似。很辛運,這個事業不需要從頭開始,因為它在前三十年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是著名的“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毛澤東給中國人民留下來的偉大遺產,千百年來一直貧弱的中國西部被建成了強大的工業基地。因此,社會主義在“三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在原來停步的地方繼續邁步向前。
發展高鐵,恢復三線建設,利用高鐵把西部的工業基地連成一片,把國防工業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這應該是當前中國恢復社會主義事業最快捷的辦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