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近代以來中國與外發生的戰爭,可謂多矣。無論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都好,總之是乏有勝跡。說句不好聽的話,就譬如是一塊河邊的洗衣石頭,盡是挨打的料。
在如此大前提制約下,甲午戰爭也不能例外的。
今年,面對了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無論是黨媒“人民日報”還是許多對此的評論文章,都對此作了堪稱是甚為隆重的話語紀念。且還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還曾兩度提及甲午之戰……諸多種種,無非是借此表明一個態度,那就是面對了外強入侵,中國之所以會挨打、要挨打且屢屢遭打的原因,還無非是應了總設計的那句話:落后就要挨打。
而為什么會落后?所謂當今主流共識是:“甲午”戰敗輸在腐敗、輸在科技、輸在體制等等。而無論是腐敗還是科技,從根本上講還是源自于體制之落伍。那么,你該明白一些了嗎?
其實說白了,甲午之敗主要還是與外接鬼不力、不快與不夠徹底。
回避不過的問題是,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條約內容: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并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后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
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
條約危害: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簽訂《馬關條約》對中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是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上述條約內容與條約危害來自百度百科
甲午戰爭,中方參戰兵力630,000人,日本出動兵力240,616人;據戰后統計,雙方傷亡情況分別為: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1,132人陣亡)。看出了吧,一場付出三十多萬陣亡代價的慘敗戰爭,且還是在己方國土或領海進行的戰爭,由于此前大清王朝的腐敗、不能科技、體制不利更還是接鬼不力,所以,非但要背上喪師失地之辱,更還要賠償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人、地、財三者俱喪!
但若將一百多年前的那場失敗戰爭產生的結果,以今天私有化接鬼精英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又將會得出怎樣的結論?豈不是日本出于恨鐵不成鋼的居心,無奈發動了一場戰爭,而目的卻是幫大清開始走向開放式發展的對外接鬼道路?一場戰爭的慘敗得以付出兩億多萬白銀的代價,此確屬被動的付出,不愿意的話就再打?而至于什么“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等等的,與今天“改開搞”不斷于外接鬼的情況又有什么區別?如果說不同,那就是一百多年前中國是被打出來的,而今天卻是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主動式成果;再是將日本換做了美國等更多的以代表世界先進生產力的國家。一百多年前的老祖宗只知維護那僵化、專制的落伍體制,他們的統治思想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發展,所以日本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實在忍無可忍了,從百年后的國際化發展趨向出發,用槍炮很揍中國的方法確實幫了大清一把。
而中國今天外借與援助的財富又相當于多少萬兩白銀?比甲午之戰的戰敗賠款多還是少?所謂開放的程度與甲午之戰后相比是發展還是退步?如果不幸而都屬于前者,那么,能說日本當初發起戰爭的初衷不對?那些相對發達國家對財富的掠奪早已由昔日的戰爭掠奪與時俱進為資本輸入掠奪與規則掠奪,幾十年來,中國正被處于這樣的掠奪之中,而在那些私有化精英嘴里,這就是發展所必須的代價。而從實質意義而論,這才是不折不扣的賣國送國。再那么,今日的世界列強又有什么理由再發動戰爭而試圖取得不用戰爭方式就能得到的利益?
他們犯了失心瘋病了嗎?沒有!所以,也沒有戰爭被加于中國之身。所以,開放、與時俱進接鬼的中國,不斷作持續深化改革的中國,才能獲得一個所謂河蟹海洋、河蟹世界的和平環境。
那么,今次高調紀念甲午之戰又做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僅是聽精英們口中表白了什么,還要看幾十年來他們一直不遺余力追求著什么,要看這個在他們統治下的社會又都做著什么。
而精英們實際作為與一個社會的特定運行軌跡不過就是要告訴你,過去的中國之所以挨打,皆因體制之故。因為那樣的體制不利有下:
一,使政權腐敗;二,對發展科技不利;三,不利于對外開放;四,不利于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物質貢獻……
對嗎?
甲午之戰是中國挨打。而為什么要挨打?是落后嗎?如果你不僅落后,不僅體制不行,科技不行,反腐敗不行,但只要有關鍵的一點能行就行,就保證不會挨打。那就是不遺余力地堅持對外開放與接鬼。
但還有一個有別于上述挨打之故的不挨打之法,那就是毛澤東時代的公有制發展模式。環顧近現代中國,也只有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才真正是站起來了。
但那樣的道路有人是不敢再走的。一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巨大利益所限制,再是國外洋主子的利益使然。
所以,他們只能對人民表明,之所以過去挨打,正由于體制不利。那么,怎樣的體制才能做到不再挨打?走資本主義列強多年前走過的老路。但由于所趕得是末班車之故,這條路永遠不會走通的。但對于這個有人顧不得再講了。他們的理由或為:別人走得通,為什么中國走不通?
老師都能走通,老師也教過了,再學不會,走不通,那么,能再怪老師嗎?
如果不想再挨打,就急起直追。路嗎?老師走過的。豈不見百年前日本才開始走了一小段,就將不好好學走路的大清打了一個滿地找牙,那么,還敢不好好學嗎?
甲午之戰,現在,或是不遠的未來還會有嗎?不用開戰就什么都有了,誰還會再犯病?
而戰爭的方式有許多。直接的,隱形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外交的等等,目的卻只有一個:利益。從這個意義論及,沒有顯性形式的戰爭已進行了數十年,而實質是遠比甲午之戰慘敗許多的現實一次次與我們插肩而過,或是還正在面對。但現在卻有臉再提什么甲午戰爭?大概是慈禧、李鴻章等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憤恨不平:TM的,竟然還有遠超他們賣國更甚的!只不過叫法有所更新了,過去的割地賠款,喪師辱國等等,現在一個與時俱進的國際化接鬼盡可以一筆帶過。大概老佛爺、李鴻章做夢也想不到還能有如此便宜事?
紀念甲午戰爭的醉翁之意就是:以不挨打的名義,縱使十幾億處于做夢狀態的人民,在一條永遠也不可能追趕上別人的路上,跌跌撞撞的一直“摸”下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