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需要先從動物談起。為什么要先從動物談起呢?因為私有化的推行者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且一直采用至今。
私,這個字的核心意思就是“屬于個人的、或為了個人的”,跟“公”字對立。動物當中,私體現出的是什么呢?比如,老虎為了爭奪領地權和交配權的撕裂和殘殺,因為什么呢?因為私字,有了這個私,母老虎就歸了自己了,領地就歸了自己了。自己占有了母老虎,后代就是自己的,自己占有了領地,就可以隨心所欲。為了宣傳私字,其推崇者經常舉出這樣的例子。其實這是強勢動物的例子,而對于弱勢動物而言,比如羊群而言,這些動物必須群居才能生存,無論是交配權還是領地權都沒有強勢動物那么兇殘和置于死地。再比如鴛鴦鳥、企鵝等等,都是成雙成對的生存,這難道就不是自然界嗎?他們難道就不是動物嗎?私字在強勢動物界意味著撕裂和殘殺,而在弱勢動物界大都采取的是小私服從于“大公”的模式,靠群體幫助而生存。
這也就是說在動物界,私字表現出來的是斗爭和死亡,這就是大多數人害怕的。
第二個,我們再從中華民族的歷史說起。中國人一般把自己的兒子稱之為公子,其實按道理來說應該稱之為私子,因為這是最自私的東西。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并沒有改變這一稱號,其中的民族傳統說明了什么,中國人在心中是崇尚公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只要是不好的事,一般都離不開私字,比如私奔、私娼、私生子、私黨、私憤、私通、私欲等等,奇怪的,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和私字掛上勾,肯定就沒有什么好結果,而且也是秘密和不合法的。這就奇怪了,這么好的私字,為什么千百年來總不見陽光呢?我想這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深受其害的真實寫照。在奴隸社會,私高度集中占有,大部分人都是奴隸,任人宰殺、取樂、甚至吃掉,也正是這種慘無人道的私字制度,才爆發了奴隸起義,殺掉了剝削者和奴役者,大部分奴隸通過犧牲換來了基本的公,于是出現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出現改變了奴隸的人身自由,使得奴隸有了活人的權利,但是并沒有改變受剝削和壓迫的命運,所以,整個封建歷史中滲透出來的都是對公的追求,不管是郡主、農民起義者,在他們的心中都有了公字,所以其朝代能夠維持一段時期。而一旦私字暴露,則其朝代必然滅亡,這就是歷史規律。秦始皇振興秦國為公,所以統一中國,而秦二世霸占秦朝為私,最后國滅。王莽打著公的旗號篡權而執行私的政策,最后死去。劉備動用蜀國軍隊報兄弟私仇,最后失敗死去。隋煬帝打著公的旗號大修運河而為其私,最后也面臨滅亡的厄運。唐后的賣國者、宋朝的私利者、元朝的亂私者、明朝的私監者、清朝的私貪者、民國的私利者,最終都是什么下場呢?朝代滅亡,歷史演變。所以,從歷史來看,私字代表什么呢?代表著丑陋、黑暗、剝削、壓迫,代表著一個朝代的滅亡和人民的苦難。
第三個,我們再從私的載體家族的興衰談起。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本來是非常公平和公正的,但私的出現就不會公平和公正了。比如,有5個男人和5個女人,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應該是5對夫妻,但是私字有了之后呢,就變化了,可能1個男人擁有5個女人,也可能1個女人擁有5個男人,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私不存在公平和公正,而且是無限的。在私字的世界里,是不會考慮他人的。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少巨大家族,除了三皇五帝之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家族勢力統治天下的時代比比皆是,三國分晉就是典型的家族勢力的代表,在春秋戰國的各個國家里,不是國君說了算,誰說了算了呢?其國的家族說了算,讓誰當國君,不僅是本國家族說了算,有時其他國的家族說了也算,但可惜的是什么呢?這些家族都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家族與家族之間的爭斗可謂白熱化,幾乎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家族左右了政權,而政權本身是帶血的。我們熟悉的趙氏孤兒等等故事都是那個時代家族斗爭的結果。董卓死于呂布,司馬懿篡奪曹氏政權,秦檜左右朝政,鰲拜死于康熙、和紳死于嘉慶等等,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家族的私欲膨脹到權力無法控制時,災難就要來臨。滿門抄斬,這是封建社會治理家族的手段,為什么會這么沒有人性呢?因為私字太貪婪、貪婪到可以屠殺皇帝的地步,當然這也是老百姓最感到可怕的。每一個家族的發起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延續百年,甚至百世,但在歷史上卻不會實現,究竟是為什么呢?富不過三代,這是祖宗的血的經驗,不得不佩服。但是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首先我們來看第一代,不管是寒窗苦讀,也不管是辛勤耕耘,第一代人是在求人或與人合作中過來的,在其心中私字有,但是沒有到了膨脹的地步,更沒有到了可以左右什么的地步,說的明白一點,也就是公字還罩著他,所以能夠成為家族的代表,光宗耀祖。但到了第二代呢?有的第二代是和第一代一起創業的,所以倍感艱難,于是在繼承了其家族時仍然能夠延續古老作風,但由于其勢力范圍的擴大,而逐漸私欲膨脹,忘乎所以,從依靠創業者的公眾到依靠同類私人的轉變,使其發生了巨大變化,家族勢力有的變好,有的變差,從而為第三代斷送打好了基礎。最典型的就是家族之間只有競爭和斗爭,只有私字,沒有公字,其不敗還能待到何時?到了第三代,不是由于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就是因為養尊處優,或者是由于家族之間的明爭暗斗,懶于尋找公眾的支持,其最后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這就是三代必衰的規律,歷史就是這么演繹過來的,誰也沒有逃脫,也可算作定律了。在這些斗爭中,百姓不是失業就是死亡,所以百姓怎么能愿意呢?
第四個,從為什造反和革命談起?自從朝代沾染上了私字,造反就成為常態,有的造反沒有成功,而有的造反就成功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造反的動因和理由都是苛捐雜稅、民不聊生、草菅人命等等因素所起,為什么這些就容易引起造反呢?按照私有化傳播者的話,人都是自私的,為了私可以忍耐,為了私可以做出任何事情。這就必然造成強勢和弱勢的矛盾。一方面強勢集團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百般刁難、百般欺詐、百般壓迫、百般剝削、百般無理、百般黑手、百般殺人;另一方面弱勢集團百般求饒、百般預防、百般忍受、百般支撐、百般流淚、百般憤怒、百般逃難。這種現象一旦發生,特別是當弱勢群體數量巨大時,量變就產生質變,一場互相對抗的爭斗就發生了,這個時候,如果官僚保護強勢一方,則就會爆發造反和革命,如果官僚保護弱勢一方,就可以暫緩造反和革命,這就是中國封建王朝能夠存在幾千年的一個根本理由。保護弱勢是在求公,而求公則公平公正,政權就能夠維護,而保護強勢就是在求私,而私字無限,占為己有,和公對立,必然導致造反和革命。即使沒有成功,朝代也會遭受重創,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造反者即是產品生產者,也是財富的創造者,這些人造反了,就沒有人去生產產品和創造財富了,社會的積累就沒有了,私就無法占有了,也就沒有財富了。為了灌輸人們這種思想,搬出了孔子,干什么呢?就是要人們認命,認自己受壓迫的命和受剝削的命,從而緩和關系,但是在矛盾激化時孔老二也不行,為什么不行呢?因為孔老二的思想維護的是強勢的利益而損害的是弱勢的利益。由此來看,中國的老百姓是不歡迎私字的,因為私字意味著造反和革命,意味著掉腦袋。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動物界、中國歷史、家族發展、造反和革命上來看,只要私有化一出現,必然是廝殺、滅亡、死亡和掉腦袋,這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喜歡私有化和害怕私有化的真正原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