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輿論場中,有些話題是屬于長盛不衰的熱門話題。沒事的時候拿出來談談,就有眼球,有事的時候再拿出來談,就更有眼球了。
高考就屬于這樣的話題。即使不是高考季,對一考定終身的批評也常常能得到不少掌聲,到了高考季,就更不用說了。網友對高考的吐槽,思路之寬廣,創意之豐富,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必須承認,高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一考定終身,的確很殘酷。我們參加高考那年,有個同學看到考試成績就回家喝農藥自殺了。我的小學同學大約有四五十位,最后考上大學的只有兩個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半路淘汰,或者倒在高考的最后一道關口下了。至今偶爾與同學說起來,還是唏噓不已。
因此,不少人認為,應該廢除高考。這些年來,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幸運的是,教育主管部門雖然一直在嘗試著改變,但卻始終沒有聽那些專家學者的建議,沒有廢除高考,仍然給廣大農村孩子和城市中下層家庭的孩子留下了高考這個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最近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有一集很有意思,前面講了一段富士康工人的生活,接下來就是安徽著名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對絕大多數農村孩子來說,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如果不能在高考中戰勝別人,未來的命運就是到富士康這樣的工廠里去過完剩下的青春。
當然,即使通過了高考的殘酷競爭,改變命運的機會現在也越來越小。據媒體報道,今年的高考錄取比例高達75%,與我們十多年前參加高考時相比,已經完全顛倒過來了。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讀完大學之后的就業競爭會更加激烈。高校擴招以來的十幾年里,幾乎每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像國家統一分配時代那樣,大學畢業就能得到一個體面、穩定而又收入不錯的工作,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流行的是“拼爹”。
但這不意味著高考就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社會功能。至少在高考面前,平民家庭出身的寒門子弟和高富帥們是機會平等的——即使高富帥們的家庭背景能夠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仍然是灰色的、不合法的,而就業過程中則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如果沒有高考,農村和城市中下層家庭出身的寒門子弟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根本沒有機會和高富帥們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網上流傳的某地高中激勵學生的話很有道理:“不好好學習,你拼得過高富帥嗎?”
今天,寒門子弟要拼得過高富帥,其實已經不大可能了。但對寒門子弟來說,拼過高富帥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即使不能進入上流社會,能從社會中下層往上挪動一些,不是也很好嗎?
媒體上經常說,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收入還不如技校畢業的技術工人。這是事實。但是,這只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過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十年后,當初的大學生也許已經在城市里落地生根、安家立命、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而那時的技術工人已經將近三十歲,除了極少數人能夠得到工廠中層的管理職位,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度過了自己打工的黃金年齡,再在城市里找工作已經很難了,必須考慮回老家生活。——這里絲毫沒有歧視技術工人的意思,只是陳述一個客觀事實。
也有一些社會中下層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大學畢業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不得不進入工廠打工。但很顯然的是,他們在工廠打工所能得到的發展機會要遠遠多于普通工人。
也許一個當年高考的幸運者在城市辛苦打拼多年后,終于生活稍微好一點了,回到老家,會發現當年高考落榜的高中同學卻在老家做生意,或者做別的事情,已經成了土豪,生活比自己舒服得多。碰到這種情況,不免讓人有點懷疑,當初高考到底改變了什么?但別忘了反過來想一想,在自己的同學里,這樣的成功者有多少?你能保證,如果你沒有上大學,留在當地,也能像他們一樣做生意、一樣成功,而不是像更多你已經聯系不上的同學那樣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高考是一扇門,打開這扇門,并不一定就可以立刻過上衣食無憂的上流社會生活,但至少是打開了通往中等收入者的門,前面也許還有很多困難,但如果在這扇門前面就倒下了,未來的生活會更加困難。
當然,現在高考面臨著一些其它的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優質教育資源向重點中學集中,使不同學校的孩子面對著不同的機會。尤其是在高考錄取比例已經達到四分之三的今天,高考已經不止是對上大學的機會的競爭,而且是對211、985之類的重點大學的錄取名額的競爭。而在這樣的競爭中,城市孩子、重點中學的孩子總是更有優勢。近年來,北大、清華、復旦這樣的名校里,農村孩子已經鳳毛麟角,國家也不得不進行干預。但這不是高考本身的問題,而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更不是廢除高考的理由。
還有一些人認為,高考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指揮棒,高考制度決定了中國的基礎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所以應該逐步用自主招生替代高考。但自主招生面臨的問題是,在達到一定的分數線之后,就要在剩下的人里進行淘汰,這時候已經無法用課堂上的知識作為衡量標準,所以只能用課堂外的知識,甚至音樂、文學等其它方面的特長。
這樣看上去很公平,但實質上很不公平。因為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所享有的教育資源一般,他們要考出和重點中學的孩子一樣的成績,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沒有更多時間去積累課堂知識以外的素質。
比如彈鋼琴,如果有高校以會談鋼琴進行淘汰,對社會中下層家庭的孩子和來說,這就是一個不公平的標準。不是他們比城里孩子更笨,而是他們壓根沒有機會接觸到鋼琴。只有鋼琴是國家規定的課程,設備和師資由國家統一配備,才可以作為標準。
這也是國家統一規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統一命題的意義所在。如果非要用一種一個群體的孩子無法接觸的東西作為標準,那么,既然彈鋼琴可以被視為素質教育的素質,為什么勞動技能不能被視為一種素質呢?
高考存在最主要的理由是它的公平性,也就是機會均等,而它在今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高考本身,而是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的。所以,今天需要改革的并不是高考本身,而是資源配置格局。只有資源配置均衡了,高考才是公平而有效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