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離開紐約郊區物德博瑞大賣場,回到紐約時已是華燈璀璨。把車開進紐約市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堵車也是紐約的一大特色。汽車在紐約邊緣地帶緩慢移動,眼看著城市就在身邊,可就是進不去。我們紛紛感嘆,是不是不小心回到北京了。
紐約的堵車的確不亞于北京。
紐約的街道像北京一樣方方正正,甚至遠超過北京的方正。
它的縱軸以第幾大道命名,第四第五第六次地排列,它的橫道以第幾街命名。第41、42、43、44這樣排列下去。
其大道寬闊一些,似乎汽車可以雙向行駛。其街道都比較窄小,一般都是單向行駛。這種單向行駛可能給人帶來一些不便,但是對于緩解交通壓力,加快行駛速度,似有大效。
盡管如此,紐約依然很堵車。
好在我們在北京訓練有素,對于堵車養成了足夠的耐心。
據說世界上有著名的五大堵城,估計北京、紐約都會榜上有名。
跟紐約比起來,北京大得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紐約則大得極為逼仄,至為壓抑。
在北京堵車,像海潮一樣浩浩漫漫,至少像一條蓄勢待發的大河,只要越過某個瓶頸,隨時都可能一往無前。
紐約堵車,就像逼仄陰溝里的一線死水,看著只會絕望。即使熬到通暢,也像一條夾著尾巴的小狗,沮喪地揚長而去。
維也納的格里高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是一條大甲蟲。這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說故事。這種體驗放在紐約,是更為真實的。紐約是一座讓人壓抑、讓人變態、讓人迷失自己的城市。
波士頓和劍橋,則是適宜生活的好地方。當然,這些城市也夠凌亂的,遠不像華盛頓那樣有板有眼。
中國寫字人在批評中國城市建設缺乏規劃時,總是拿西方的樣板說事,好像西方的城市都是上帝畫好的棋盤,一切規規矩矩、井然有序。
從美國的巴爾的摩、費城、波士頓、劍橋、紐約來看,遠不是這樣。只有華盛頓是有規劃的,其他城市都是無政府主義的產物。它們的格局都是資本家和地產商奠定的,而不是政府或者規劃師安排的。
紐約倒是最接近一張棋盤,但是它的棋盤格局正好是無政府主義的表現。大家對城市根本毫無規劃,只能像晾曬豆腐干那樣一條條、一塊塊地向外攤開。攤到無窮大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座死城。
紐約離死城已經近在咫尺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