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原名鄭樹筠,1915年生于河北省冀縣壘頭村,1934 年19歲入冀縣河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共;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調任中共冀南區南宮縣委書記和第四地委宣傳部部長,1938年4月27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兼立冀南軍區,駐地河北邢臺的南宮,轄區在河北省石家莊、山東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陽之間。1941年春,李忠任冀南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冀南區第二地委書記;1943 年3 月14 日,李忠帶領武工隊到滏陽河西檢查工作,第二天即15 日,因叛徒告密,遭日軍重重圍困,突圍中身負重傷,寧死不屈自殺殉國。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有100多位高級將領為國捐軀,李忠是其中之一,死時僅28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由紅軍改編來的八路軍(第十八路集團軍)只區區幾萬之眾,但到1945年抗戰結束,八路軍已經發展為百萬大軍,紅軍長征開始之時,李忠(鄭樹筠)還只是河北省的一名學生黨員,4年之后他即成為冀南軍區第二軍分區的政治委員――日后的百萬八路軍正是由這些新生革命骨干發展和支撐起來的,再過10年之后,這些人又成為共和國的將校精英,但亦有不少人如李忠這樣戰死沙場,馬革裹尸。
其實,電影《近距離擊殺》的人物原型未必就是李忠,但電影里那位值得日本人動用數千人圍殺的負傷八路軍將軍馬德瑞(巫剛飾)一定也與李忠一樣有著差不多的經歷和能量,尤其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敵我僵持,除大規模的掃蕩,日軍如是的突襲和圍截日多,我們看到,電影里,保護馬德瑞的警衛連無論火力配備還是人員素質已經相當正規化,殘酷的戰爭洗禮,讓馬德瑞這種幾年前還是標準知識青年的人轉眼成了一名視死如歸的職業軍人,也讓如警衛連那些士兵,從連長王樹(董勇飾)到士兵宋偉(張煊赫飾)和駱霄(劉奕飾),迅即從普通農民變成視死如歸以一當十的職業軍人。
《近距離擊殺》采用了一個非常地道懸疑故事結構,即在馬德瑞犧牲11年之后,即1955年,共產黨主宰了中國,馬德瑞當年的戰友正在喜歡解放軍史上的第一次授銜(馬德瑞若在世,恐怕最差也得個大校),解放軍負責內務和保衛的年輕軍官孫田(劉繼勛飾),以懷疑和考據,重述當年馬德瑞之死的真相。
所以,沒有對這個虛擬故事所依賴的真實背景的了解,也難以體會這個故事本身的真正意義:名為懸疑,實為朝拜。
你搞清了1944年時那么多年輕的戰士為什么可以為保衛馬德瑞視死如歸,也就搞明白了為什么馬德瑞如此視死如歸,而你搞明白了為什么馬德瑞可以如此視死如歸,你也就搞明白了為什么會有日后的這個中國。
《近距離擊殺》是描述1955年解放軍保衛系統的一段往事,但它卻可以給我們現在的人以啟示,歷史需要不斷地回頭看,看清現在的你來自何方。
不過,還是要說,其實,電影以馬德瑞死于何人槍下為懸疑終點的設計,是有明顯缺欠的,雖然電影以馬德瑞顱骨于1955年被發現,從顱頂彈洞而確定其死于近距離擊殺,推翻既有草率的歷史結論,展開對當事所有幸存者的真相追索,其實是想展現解放后政治審查制度近于殘酷的嚴酷,以及展示當年那支警衛部隊成員政治成份的復雜性,但這些都不足以抗衡在回敘過程里馬德瑞以及王樹帶著八路軍戰士面對重重圍困的日偽頑敵勇猛作戰、寧死不屈的英雄主義感召力;其實,由于電影懸念設置上的這個稍微缺欠,讓馬德瑞將軍可能在非常狀態下開槍自殺以保全戰友的可能性一直強烈存在,而電影真正要做的其實是應該在更長的時段內掩蓋掉這種可能性才是。
當然,即使是真的回到現實中,這種掩蓋也是很難做到的。
其實,用電影手法處理這種兩難境地是完全可能的,即不如將連長王樹(董勇飾)直接置換為被懷疑的和被調查的對像,而不是直接就鎖定馬德瑞之死,甚至可以令馬德瑞之死的內容先做邊緣化處理,而對后來在抗美援朝戰場被俘的王樹的政治品德進行懸疑式的反復拷問,當然,最后仍然要還他們以清清白白。
若如此,馬德瑞之死于誰手(自殺)亦可以成為這個懸疑故事里暫時被掩蓋,卻必將發揮第二輪懸疑性戲劇打擊的爆點,讓故事的敘述一定會更好看些。
當然,這只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電影結構設想,這些設想都不足以動搖現在的《近距離擊殺》仍不失為一部可視性和價值觀都相當出色的中國式戰爭電影,我們首先必須要感激的,是今天仍然有如此有良知的中國電影人熱衷于精細描述這段由革命和犧牲凝聚成的歷史風云,讓其中曾真實存在的人與事一一再現,激勵當下,啟迪后來;尤其是影像將一個當年叱咤風云,令侵略者聞風喪膽的八路軍鐵血英雄生動、深刻的形象與11年后那顆帶著巨大創口的顱骨置于同于一個電影空間里,再加上反復回溯、閃回,這種對比中無言流露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主義震撼,作用于和平年代里的每一個觀眾的心靈,使人靈魂震撼,激情燃燒。
從1928年的中共“六大”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17年時間,這個一直掌握軍隊的政黨卻一直沒有機會再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我想這個疑問在這部《近距離擊殺》也可以給予充分理由的回答,其實,尤其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共產黨建立了穩定的根據地之后,曾經有多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的計劃,但當時戰局復雜,許多中共的優秀份子,如軍事將領、政工干部和普通黨員都死在奔赴延安的途中,不是被國民黨擊殺,就是被日本人擊殺,其情其景,電影《近距離擊殺》事實上做了較為準確、生動的展現。
歷史,究竟湮沒了多少如此慘烈過、壯烈過的英雄與英雄故事,只有老天知道。
留下來的,我們也只有以這種方式長歌當哭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