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必衰,國無信必危”,這句話告訴我們公信力是決定著一個執政黨命運攸關的重要內容。列寧在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后必須依靠自己的公信力鞏固政權。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尤其重視公信力并將其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然而由于我們應對復雜局面的經驗明顯不足。尤其是近幾年異端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長期積蓄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等因素,導致了社會產生了尖銳的“二元對立”的矛盾,這就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嚴重地影響到了黨和政府的執政地位和基礎。
根據吳家慶教授在《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5期)撰文的觀點,執政黨公信力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內容所構成:執政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執政黨塑造民眾信心的能力、執政黨兌現承諾的能力。下面我們根據構成公信力的主要內容具體分析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的具體成因:
第一、政治綱領與執政實踐的現實脫節必將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公信力。“影響力和號召力構成了黨的政治權威,這種權威主要來源于黨的政治綱領以及執政實踐。政治綱領表達了政黨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準則,反映了政黨的性質和宗旨,能夠擴大和加強執政黨在廣大民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改革開放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策,也是我們黨務必長期堅持的行動綱領。作為總設計師鄧小平將改革開放奮斗目標設計為“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和幫助落后的人,先進地區帶動和幫助落后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關于改革開放的執政實踐,鄧小平也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忠告:“如果改革開放導致社會風氣壞了下去,那么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然而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嚴重地脫離政治綱領的情況,造成了相當嚴重的一系列后果,比如:社會風氣變壞、貪污賄賂現象嚴重、社會兩極分化繼續加大、黨內有出現新的權貴資產階級的可能等等。這些現象也自然加大了人們對于現實的強烈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的蔓延自然而然地使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股否定改革開放的思想潮流,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對于黨和政府的信任,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民眾對于黨和政府失去信任、喪失信心必將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來的可能行動的賭博”,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信心。“執政黨若要贏得民眾的信任,就必須有效地塑造民眾的信心。”然而我們看到,由于歷史原因導致“城鄉二元化結構”,改革開放讓近4億多農民工成為龐大的“流動大軍”,“高房價”讓他們居無定所,“上學難”讓他們的子女在鄉村艱難留守,大多成為“問題少年”。這不僅阻礙了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融入“城市文明”的可能,也阻礙了中國社會正常流動的趨向和動力,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們對于未來生活的信心,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對于黨和政府的信任。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和地方政府法治觀念淡泊,對于內部出現的貪污腐化現象過于縱容,暴力執法現象還相當嚴重,土地強拆、城管打人等負面新聞也加劇了社會不滿情緒的強烈釋放,這也進一步動搖了民眾對于黨和政府的信任。西方及其代言人對于我們黨和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從沒有停止,而且伴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博弈和經濟利益糾葛,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他們從意識形態入手,打著“學術研究”、“維權”等幌子,利用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思潮不光否定歷史,更是刻意炒作現實矛盾來動搖人們對于黨和政府的信任。以上這些現象也客觀反映了執政黨塑造民眾信心的工作力度的薄弱和能力的不足,這也直接導致了社會上出現了民眾對于黨和政府濫用自己信任的強烈質疑和否定的聲音,這也必將嚴重地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政治違約”必將嚴重地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承諾可以激起民眾對執政黨的信心,但是如果承諾不能兌現,信心就不可能持久,而且必然會損傷民眾對執政黨的信任,因此,執政黨兌現承諾的能力是其公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執政黨能否兌現其承諾,是一個政治誠信問題,“政治誠信是基本的政治道德。”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東歐和蘇聯共產黨之所以紛紛喪失政權,總結起來還在于他們因“政治違約”喪失了民眾對于他們的信任。蘇聯和東歐共產黨在民眾的支持下建立政權后,他們似乎忘記了當初對于民眾的承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取得政權后都貪圖享受,成為新的權貴資產階級,而普通民眾的生活與地位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而我們某些基層組織和政府也同樣存在“政治違約”的現象,比如2011年9月各大新聞媒體報道的廣東江門67年前“游擊隊借條”因數額大未獲補償的新聞,這些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也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現的“失獨老人”老無所養的現象,養老金缺口下出現的延遲退休的現象,甚至在改革開放中試圖否定“共同富裕”的現象,都是執政黨“政治違約現象,這必將嚴重地損害人們對執政黨的信任,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嚴重危害執政黨的執政地位。
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今天的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新自由主義風潮”,他們借社會的“二元化矛盾”既操縱改革的受益者誣蔑攻擊改革開放偉大的奠基者——毛澤東主席及毛澤東思想,又操縱對改革不滿的普通民眾攻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當然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很多矛盾和錯誤并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反思,而且改革有徹底失控的可能),最后卻將一個無能的政治家粉末打扮為“引領中國走向自由”的華盛頓。當然,反思和鄧小平理論并沒有錯,是有深刻現實根據和理論背景的,沒有反思和否定就沒有進一步的肯定(這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理論)。但是當改革形成一個強大的新的權貴資產階級的時候,既得利益集團內部出現一股強大的試圖否定鄧小平及其理論的潮流,普通民眾務必要引起警惕,他們其實要否定的不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而是要根本否定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最后提出的“共同富裕”。他們為既得利益集團所不容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共同富裕”的提出與實踐,觸及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文章來源:文清的博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