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急不可待”,實乃“時不待我”
目前據說又在打一場改革攻堅戰,為了尋找突破口,要用“開放倒逼改革”類似敲山震虎的手法推進改革:“農業實行土地流轉扶植種糧大戶。”
我們不反對三農改革,而且早就發覺“包產到戶”的農村,幾乎處于半荒蕪狀態,如不抓緊變革,災難就離我們越來越近。有文字為證:十年前就曾經寫過《獻計十六屆六中全會之“集體化”——中國趟出改革深水區的必由之路》。(百度現在還可搜索到)
但堅決反對以扶植“種糧大戶”為名,實為培養“新型地主”之實的復辟倒退行為。有些地方為了引進私人資本,扶植種糧大戶,當地政府把農民土地收集起來,平整為二十畝一丘的大田,美其名有利于機械化耕種,以此為“亮”點吸引資本。
南方種植水稻的地方多為山區和丘陵地帶,水稻農田落差很大,如果把高低不平的稻田都平整為大田,會帶來無窮的災難(文章后附有詳細說明)
過去教訓太深刻了, 走資派為了麻痹老百姓,掩蓋搞修正主義罪行,所有的復辟倒退甚至賣國行為都冠以“改革開放”的名義。
在他們的忽悠下,致使京津冀地區長期籠罩在霧霾之中,人均壽命減少五年半;全國百分之九十地下水被污染;有毒食品比比皆是。難道毀了城市毀農村,毀了北方毀南方,毀了礦業毀農業還不夠么?還要把南方的水稻田也要毀了么?屆時就不是開一張“糧荒證明”了,就只能給老百姓辦“護照”到國外要飯了。
現在習總是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長,農業改革成敗與否理所當然也是第一責任人。我們衷心地希望習總高瞻遠矚,多聽聽農民的意見,救救南方的水稻田,救救農民。
反對盲目平整南方水稻田的五條理由
南方種植水稻的地方多為山區和丘陵地帶,水稻農田落差很大,如果把高低不平的稻田都平整為大田,高的地方土壤會很淺,甚至見石底;低的地方土層很深,甚至會變成陷井。這是其一。
其二,即使這種大田土壤層能滿足種植水稻條件,但誰又有能力把二十畝的大田水平度控制在一厘米范圍以內呢?(因為水稻分蘗期水深不能超過二厘米)如果水平度達不到要求,高的地方水稻被“旱死”,低得地方被“淹死”。
其三,千百年來丘陵地帶自然形成的稻田,從高到低,錯落有致,自古就有小河塞堰,截住高山流來的泉水,從高至低汨汨流向稻田,既快速又省力,十分便利灌慨。相反稻田太大、太平坦,水流速減緩,澆灌時費時費力。
其四,每逢雨季,由于稻田與稻田之間有一定落差,洪水很快就被排走,便于防澇。
其五,在稻田犁耕過程中會把水攪渾,含有肥料有機物質和夾雜著泥沙的渾水直接流入江河不但污染環境,而且會使土壤漸板結消瘦。
因地勢形成的階梯式水稻田,上一丘的渾水流至下一丘,再流向下一丘,經過連續幾次的沉淀,流到河里的水就已經很清澈了,這樣做既環保又有利于水土和肥料的保持。
“種植大戶”的模式不宜推廣
其一,不利于涼曬。晾曬稻谷是一件細活,南方多雨,一天三變,所謂“種糧大戶”基本上是不利用太陽曬稻谷的。
你們知道現在的“種糧大戶”是怎樣處理這個環節的嗎?他們就在收割前往稻田里直接噴灑“除草劑”讓其脫水后收割,直接投入市場。這種有毒大米就是這些大戶生產出來的。
其二,不利于倉儲。倉儲也是一件細活,搞不好就會發蟲、霉爛、變質、鼠災,所以“種植大戶”一般是不會倉儲的。過去家家戶戶都有糧倉,既能優質管理,又藏糧于民。是社會穩定的最基本的保證。如果推廣種植大戶,以后糧食儲備就只能靠國家了,一旦有災情或戰事,老百姓沒有儲備糧,后果不堪設想。
其三,不利于環境保護,種糧大戶是不會勞神費力施家肥的,大都是用化肥。老百姓的人畜肥料就只能流入江河,滲入地下污染環境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