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談到中國文化,陰陽、五行、八卦幾乎盡人皆知?為什么國人自古就喜歡稱三十六,七十二這類數字,比如三十六計、三十六郡、七十二變等等?
原來,這一切都指向中國文化的胚胎——河圖、洛書——河圖、洛書是中國先民在約一萬年前開始農業定居生活后,最早的較完備歷法。因為在農業社會里,確定農時的歷法顯然會成為文明的首要需求之一。也因此,河圖、洛書成為中華文化的本根。
翟玉忠先生以他特有的富有感情的激昂筆調寫道:“河圖、洛書是一萬至四千多年前的五行、四時太陽歷圖示,是中華文化之根。這種上古中國先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歷法,其優美、簡潔、精確的理論構建令人驚嘆。在數千年的應用過程中,河圖、洛書所表征的五行、四時歷鎖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文化品格和科學范式,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綿不絕萬年之久的文化基因,對于21世紀人類科學的進步,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第1頁。)
這也是翟玉忠先生新作《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篇“根源篇”的主要內容。利用傳世文獻、考古資料和民族調查資料,經過細致入微的考證,將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溯到萬年以前,著萬年文化史,這是該書最令人驚嘆之處!
當然,在二百多頁的著作中,講萬年文化史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如畫水墨畫,將濃墨重彩放在了中華文化的根源及其最高形態黃老之學上面。對于后者翟先生論述道:“黃老之學,即漢儒所謂道家,其合于六經,出入諸子,集成百家,道/名/法一以貫之,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論云:‘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黃老之學為中華道統命脈所在!”(《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第107頁。)
作者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的發展粗線條地分為五個階段,主要體現為中國學術的“五變”,分別是:
從河圖洛書時代漫長的文化草創期到西周王官學的形成,一變;
東周禮崩樂壞,由王官學流變為諸子百家之學,二變;
戰國、秦漢中國走向大一統,黃老之學集諸子百家之大成,三變;
漢以后,佛學大興,道家流于道教,儒家通過改造吸收王官學、排斥諸子學逐步取得獨尊地位,四變;
清末民初至今,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西學取代儒學的獨尊地位,中國本土學術不絕如縷,五變。
翟玉忠先生認為:今天我們復興中華文化,主要是復興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的黃老之學。并在黃老之學的基礎上,理智融會龐雜的西方文化——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學人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翟玉忠先生在《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總論篇”中論述了中國古典學術體系區別于西學的重要標志,即其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統一性,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大問題。因為人類一直在追求知識體系的統一,在西方學術體系已經跌入分科化、碎片化泥潭的今天,中國古典學術的統一性特點顯得特別重要。
總之,《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著中國萬年文化(學術)史。本書體系宏大,作者學力精深,必將引發讀者對中國文化及其現代價值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在此意義上,該書實在令人贊嘆!(文/谷超然)
———————————————————————————————————
———————————————————————————————————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