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持續(xù)深入開展,一些地區(qū)突出服務群眾的舉措,新風撲面。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為民情懷都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底色。而要做好“為民”,首先必須“畏民”。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7日 05 版)
對待群眾,黨員干部應該要心存“敬畏”之心。何謂“敬畏”,在百度百科里面是這樣解釋的,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畏”指“慎,謹慎,不懈怠。也就是說對待事情既敬重又畏懼。很多人都做到了“敬”民,但是喪失了“畏”民。所謂“畏”,不是說要怕群眾、不敢接近群眾,而是要“畏”自己職責不盡,“畏”自己形象不正,“畏”處事不公, “畏”人民不滿意、不答應、不高興。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對群眾存“敬畏之心”是“規(guī)定動作”,必須把握好這個前提,才能找準方向,明確目標,扎實取得活動實效。
既要堅持“為民之道”更要堅守“畏民之道”。為民之道,人人尚可為,而“畏民之道”并非人人敬。唐太宗可謂深諳為政之道,他對百姓心存敬畏之情,所以才得以實現(xiàn)貞觀繁世。自古就有畏民之道,更何況我們黨是依靠群眾,才得以實現(xiàn)今天的安定和諧。民心難賣,倘若傷了民心,那就是自撫耳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凡間自有“說話算數(shù)”一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執(zhí)政黨那更得一諾千金,擲地有聲。常存“敬畏”之心,才能更好的為民。
“畏”民讓干部群眾關系更近。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調(diào)研時說,把群眾看成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既然是家人,我們更要有“畏”之心,我們“畏”,不是因為我們生疏,而是因為干部群眾親,“畏”家人是因為怕失去他們,怕感情冷淡,群眾就是家人,我們要“畏”群眾,才能讓干部群眾走得更近,關系更親。
總之,“畏”民是黨員干部的情懷,關懷群眾的民生情懷,愛戴群眾的一種濟世為民情懷,是親切為民的百姓情懷。常存“敬畏”之心,干群情懷才能更暖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