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天氣晴好,蘆山縣一片春意。傍晚時分,蘆山縣體育館集中安置小區(qū),55歲的武靜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回到位于板房小區(qū)的住處。“武孃好!”一路上,不斷有人向她問好。有人抱來孩子給她逗,有人請她留下吃晚飯,等她回到住處后,被她婉拒的鄰居,干脆把菜送了過來。《華西都市報》 2014年04月07日 第一眼( a05版)
一提到“黑書記”,大家想到的是“黑官、貪財、兇惡、霸道、違規(guī)、違法”,而蘆山縣紀委書記武靜被群眾稱為“黑書記”,但是她不是想象中的“黑官”,她是一位受群眾歡迎的“黑書記”。因為她經(jīng)常工作在“太陽”下,深入田間、躬身入戶、管群眾的“雞毛蒜皮”,正是這樣繁重的工作,炙熱的陽光曬得她的脖子、臉等部位蛻了兩次皮。正是因為這曬黑的皮膚,她才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黑書記”。
“黑書記”彰顯干部工作本色。如果說一個干部不走出辦公室,不“直立”身板做事,不深入基層,不經(jīng)常“曬”,他肯定不會“變黑”,更不可能成為“黑書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diào)研時指出,要把群眾看成我們的父母,看成我們的兄弟姐妹。他們是我們的“親戚”,既然是“親戚”,那就要經(jīng)常走動,互相來往,否則,老死不相往來,這“親戚”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我們的干部要經(jīng)常下去,到“親戚”家訪貧問苦,為“親戚”們排憂解難,幫“親戚”們走上致富之路。
成為“黑書記”要做到“三”。像“焦裕祿”、“畢世祥”、“ 菊美多吉”、“蘭輝”這樣的干部越來越多,作為干部的榜樣,我們干部要多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一是多走“田坎”,少走“馬路”。二是多穿“草鞋”,少穿“皮鞋”。三是多說“群眾話”,少說“官方話”。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一個重要抓手就是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多一些“黑書記”,多一股“清正廉潔”風。
總之,經(jīng)常在河邊走才會濕腳,基層鍛煉人、教育人、造就人,多走基層,多“接地氣”,在泥土的芬芳中增才干、轉(zhuǎn)作風、樹形象,用自身的“泥土指數(shù)”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才會成為真正的“黑書記”。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