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林文藝討論(21)
國際共運再認識
文/西南新左翼文藝群
【目錄】
1.黎慶: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政治純潔性問題
2.韓非:不妨重新拿起我們手中的這張牌
3.修言: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幾點思考
4. Nous:關于國際共運的幾點看法
5.王一鳴:“馬克思主義尼泊爾化”?
6.東籬種菊:社會主義夢想的復興
7.田鋒:東南亞、南亞共運史評述
【按語】
這期的話題沒有進行話題征集,主要是主持人自由自在認為組織話題的方式可以隨著主持人的特點進行變動。由于我們新左翼文藝本身的政治立場就要求我們要有馬列毛的思想理論來武裝自己,也就有必要偶爾討論一次關于馬列毛思想的政治話題。因此這期的評論老摩建議大家討論一下國際共運史的時候,主持人認為是個好話題,就接受了。并建議這次討論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共運歷史,這一地區是與中國緊密相聯的地緣政治國家,共運也和中國有密切的聯系,有著深刻的教訓和經驗值得我們吸取。同時中國的地緣政治分析對我們左翼的未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有的網友就自己熟悉的共運歷史來完成創作,不局限于亞洲,其他地區的共運歷史都是我們寶貴的借鑒。
尤其是當我們發起這個話題的時候,云南昆明發生一起震驚世界的恐怖活動,東突恐怖分子屠殺29名平民。恐怖組織的進出境方向將會發生巨大變化,從阿富汗新疆入境同時也可以在緬甸云南入境,中國的西南方向不再平靜,可能就此進入多事之秋。因此分析中國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狀況并結合國際共運歷史對我們左翼把握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動態是有利的,同時對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形勢初步建立一個左翼立場的分析判斷也是必要的。左翼必須建立一個國際視野的政治分析,只有在國際視野的角度,才能正確的認識中國政治和中國左翼的出路和方向。因此分析和討論國際共運史就是我們打開國際視野的第一步。
討論的形式分為兩種,一個是網絡在線討論,一個是線下的文章創作。由主持人收集資料發在群里,由大家隨意點開任何一個鏈接查看,然后就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和創作文章。從這次文章的創作情況來看,參與者主要是以大學教師背景的人員為主。為了這次評論的廣度和深度,我們特別邀請了其他地區和部分海外網友也參與創作,與我們白果林文藝評論形成呼應,由于地區視角差異,導致國內和海外觀點上出現了較大不同,我們把這種不同呈現給大家,讓大家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邀請部分的網友呼應文章鏈接附在白果林文集最后。
西南新左翼文藝群
群號:225174960
白果林文藝評論(21-1)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政治純潔性問題
文/黎慶
共產主義運動自其蓬勃興起以來,無論作為一種批判性理論還是實際政治活動,共產黨始終面臨形形色色的革命對象,黨普遍認為只有保持政治純潔性才能保持正確的政治發展方向,才能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在共產主義運動的每一個重要拐點上,幾乎都產生以維持政治純潔性為名義的激烈辯論,并造成共產黨內部的分裂和斗爭。1960年代,由中蘇大論戰和中國文革激發的國際共運的大變動,更加凸顯了政治純潔性問題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巨大影響,這一問題也正在并將繼續影響廣泛的左翼運動。
在實際政治中,政治純潔性問題并非是一個邊界清晰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往往強調不同的方面。例如,在社會主義陣營中,蘇聯黨及親蘇各黨強調對蘇聯制度和蘇共的追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純潔性的體現,直到赫魯曉夫后期才被迫有所松動;在一國內部的階級結構中,又把個體的階級成分在共產黨國家中的地位作為體現政治純潔性的重要標識;在黨內斗爭中,矛盾各方均通過闡釋馬列經典等方式來論證自身的政治正確,從而力圖統一其他對立思想,乃至在組織體系中純潔隊伍。政治純潔性問題在黨的各種政治生活中都構成核心命題之一,它既是黨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堅持正確方向的必要形式,又可能造成黨的嚴重分裂,削弱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如何能夠在保持政治純潔性的前提下既斗爭又團結,不僅是一個歷史課題,也同樣是當前不斷碎片化的左翼運動面臨的重大問題。
圍繞政治純潔性問題必將產生不同的政治群體或政治集團,不同政治群體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一是對理論、路線和政策上存在不同觀點而產生黨內派別。列寧對黨內派別的認識是:“派別就是黨內的組織,它不是由工作地點、語言或其他客觀條件聯合起來的,而是由反映了對黨內問題的觀點的特殊綱領聯合起來的。”這個定義式的概括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同于資產階級政黨的特征之一,它允許黨內派別的存在,其存在基礎是觀點的分歧,而不同觀點之間最終會通過黨內政治辯論達到重新的統一,錯誤觀點的改正過程也是黨的戰斗力的提升過程,同時也是保持政治純潔性的辯證過程。中蘇論戰中,中共對蘇共修正主義的批評指出了一個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普遍問題,這也是毛反對劉鄧路線的核心問題,并為世界各國共產黨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提供了理論基礎。1966年4月,由于對修正主義的反思從老印共分裂出印共(馬),1969年又從印共(馬)分類出印共(馬列)。1967年,菲律賓共產黨內又分裂出毛派新共產黨,繼續反對修正主義。類似的分裂都是在革命世紀中圍繞政治路線的辯論產生的黨內派別間的分裂。
二是根據客觀的、不易變更的個體條件劃分出政治群體。這其實也是第一種方式的庸俗化變種,這種理念認為個體的客觀條件必然導致可以預測的某種必然政治觀點,并最終支配他們的政治行動。因此,只需要考察個人的客觀條件就可以區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在實際政治中往往易于導致粗暴的政治行為。最典型的如文革中血統論及其行動,中共高層的分歧在于路線之爭,而具體到全民政治參與的群眾運動中時,則很快激發出以血統等身份特征為基礎的矛盾,削弱了群眾運動的政治性。這一問題仍然是影響當前左翼運動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三是根據實際利益為標準劃分的政治團體。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資產階級政黨的構成主要遵循這一邏輯,并冠之以“政治理性主義”的美名。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下,在以政治利益為主體的階段,這種政治團體往往被黨內指責為陰謀家或反黨集團;在經濟積累已經足夠影響每個個體的私人生活的階段,便將經濟與政治刻意分開,首先圍繞每個單個的經濟政策展開利益博弈,最終又回到政治層面要求共產黨明確自身的利益。如王長江肯定中共理應具有自身利益,實際是將共產黨改造成資本主義多黨政治框架下的政黨。2012年事件也可以被視為路線之爭被利益之爭擊敗的一次重大波折。
對于共產主義運動而言,以保持政治純潔性為目的的政治斗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它不是圍繞政治路線建立在政治辯論的基礎上,而是建立簡單化的身份區分和利益組合的基礎上,那么這種“政治純潔性”就變成了政治壓迫的華麗外衣。
(2014.3.31于成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