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十五載的上海《新聞晚報》于2014年元旦休刊。緊隨其后,人民日報社旗下的《國際金融報》于1月6日宣布由日報改為周報。與都市報和財經報的危機感相比,仍保留事業單位編制和享受財政補貼的黨報似乎可以在互聯網時代少受一些沖擊,但對黨報的考核,不在市場,而在人心。黨報的前途,不取決于金錢,而取決于人民。面對席卷而來的互聯網大潮,黨報要站穩主流媒體的立場,在思想和膽識上更“硬氣”。
首先要政治過硬,堅守主流意識形態底線。中國已經有超過6億的網民,社會轉型期恰逢網絡崛起是對中國社會的考驗。網絡的全球化、個人化、隱匿性等特征,使得人類思想表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普通人可以通過網絡參與社會決策,干預現實進程,也對既有的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方式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各種思潮在網絡上滋生,映射在現實中形成了非主流的多元意識形態。轉型期中國獨特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也為多元意識形態的傳播和較量提供了土壤。左中右甚至各種極左、極右思潮同時存在,都在拼命爭奪自己的信仰者。在這種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黨報工作者在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是大非的路線之爭中,要站穩立場,絕不人云亦云;不但要有“大河奔流”的感嘆,更要有“八面來風任憑百鳥啼”的定力。
其次要敢于碰硬,與人民站在一起。群眾才是黨報的力量之源。“為讀者寫作”是所有報紙的信條,“為人民辦報”永遠是黨報必傳之統。這不僅要求黨報有敢于“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魄力,更要求黨報全體采編人員樹立對真相的追求,對群眾的敬畏。在相對穩定的體制內,不少記者滿足于打打電話、拿拿通稿,為節省采編成本,有的報社甚至不鼓勵記者到現場采訪。這樣的報紙被群眾指責“根本不是新聞紙”。不站在事實的面前,就一定會站在群眾的后面。“只有發生在大街上的才是真實的”,主流媒體只有采寫來自現場的一手報道,才能和形形色色的網絡傳言PK,樹立自己“用事實說話”的權威。走向現場,是黨報取信于民、立威于世的唯一源泉。
在過去一些年中,黨報特別是各級地方黨報在許多重大網絡事件中經常“失語”。在諸如群體性事件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體與網絡輿論事實上形成了兩個輿論場,進行的是意見領袖的較量,較量的是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誰是意見領袖,歸根結底是對社會權威的爭奪。在政治學者看來,權威意味著穩定,“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主流媒體被認定為權威的標志,憑借的就是在公共意見方面的設置和引導。近年來,在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論起到了極大的“助燃”作用,構成“網絡廣場政治”,對媒體報道構成所謂的“民意”壓力;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使得媒體在首發報道權上滯后,這是中國媒體在社會整合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大事件中,人民需要聽到黨報的聲音,但不是空洞乏味的告示牌,而是有思想、有獨到見解的評論,是第一時間發自現場的獨家調查。在互聯網產生的多元的輿論場中,黨報即使不發聲,也一樣眾聲喧嘩。眾目睽睽下的沉默只能使話語權旁落。
最后要業務過硬,學習至上。黨報歷來擁有一支業務素質非常過硬的隊伍,人才濟濟。但面臨社會變革和技術沖擊,黨報迫切需要引入新的人才,確立新的激勵和獎懲機制。面臨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技術、新概念、新思想、新政策,更需要樹立學習型組織的風氣。從采編到經營,全體人員都要孜孜不倦,補充新知識,克服惰性,在這場議程和話語的爭奪中,力避能力不足的風險。
“世界風云來眼底,書生才氣入豪端”,這曾是讀者對黨報的殷殷之盼,也是今天鍛造更硬氣黨報的根底所在。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