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輿論在渲染1894和1914,其實我同意很多人的看法,現在的中國既不是過去的清政府,也不能與當時不可一世的德國相比。如果非要對比,我寧可把現在的中國比作普法戰爭前的普魯士。而且我發現把安倍晉三比作拿破侖三世也很有意思。再加上克里米亞撲朔迷離的局勢,也算能和當時的克里米亞戰爭掛上鉤了。那么未來究竟上演怎樣的劇目,還要我們拭目以待。
從安倍第一次首相任期的鎩羽而歸,到現今的躊躇滿志,讓我感到安倍轉向的可能性比較小了。尤其是去年12.26日,在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誕辰120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更是將重走老路的宣言徹底暴露。他已不可能做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了,只能成為勇往直前的死士了。很多人都在做和解的努力,但歷史積怨至深的兩個民族,這樣的可能性是越來越低了。而抵御風險成了不可避免的考慮。
中國現在是不是個世界大國?在我看來還不是。中國不能收復臺灣,中國就離這個目標很遠。中美之間尤其是在毛澤東時代博弈的關鍵點就是臺灣。臺灣對美國可能沒那么重要,但對中國的地位卻至關重要,在遏制中國的背景下,臺灣才成為美國必保的一個點。無論中國怎樣處理臺灣問題,軍事上的準備都是必不可少的。去年的斯諾登事件成為撬動各方敏感神經的一個關聯點。俄羅斯人明白了,他們已經沒有過多的出口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是采用軍事圍堵,而對俄羅斯則是采用經濟封鎖,徐徐圖之。俄羅斯的周邊盟友更是被各個擊破。
烏克蘭事件對俄羅斯人的心理創傷可謂巨大。普京會明白的,和美國比拼硬實力,那么用不了多久俄羅斯周邊的據點都會被一一拔出,而幅員遼闊的俄羅斯也存在著在外在強大壓力下分崩離析的危險。因此,要想生存,俄羅斯必須要改變游戲規則,而現在的克里米亞就是普京探出的第一步。
美國會不會武力進駐克里米亞?在我看來是有這個可能的。但在歐洲經濟困難的大背景下,可能性還是稍低的。對俄羅斯展開行動的另一個方向則是在遠東地區。我的判斷是北方四島。我一直認為北方四島對日本的威脅更大,對于日本這個國家來說,對外擴張不會用蛙跳,只會徒步。因此新世界的克里米亞戰爭或許就在北方四島。只有消除了這個后顧之憂,日本才可能全力以赴的挑戰中國。而要想動武,那么拖住中國人的手腳則是必須的。因此最近中國的國內外壓力會很大。考驗中國決策層智慧的時候也就到了。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能否再次上演?這些對未來的國際局勢必將產生重大影響。中國這個所謂的普魯士能否利用時機,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也是需要密切關注的。實際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戰略,如果缺少了變化,那么它所能發揮的威力就會大打折扣。這個方面對于中國來說更有特殊意味。有些人沾沾自喜說這叫耐心,但宏大的耐心缺少靈活的應對,只能變成愚蠢。我是存在一個擔心的,敘利亞、伊朗還在那么僵持著,很多人覺得美國人突破不了。如果美國人利用這次烏克蘭事件,從中東跳出來,劍指中亞,跳到中俄的背后,那么事情不是變得更可怕了嗎?
最近的變化我是有著不好的感覺的,對于新拿破侖三世的冒險我是心存警惕的。對于一個不甘心失敗的大國來說,戰爭是重塑威望的最好方式。在中國重塑軍事改革的大背景下,冒險行動就會更加緊迫。對于未來國際格局的變動我還是認為是戰爭的結果。也就是新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中國的崛起將成為橫亙在日本人頭上的大山,戰爭與和平是個問題?
在我的類比中,我將把歐洲比作分崩離析的意大利,雖然不很準確,但權當博大家一笑了。歐洲會采取觀望投機的態度。不同于當年的局勢,美國對歐洲的威脅較之俄羅斯要大得多。這從黑獄事件到棱鏡門事件這一系列的情勢中可以窺見一斑。掌握了一個度的話,歐洲可能會有新生,并且進行新的分化重組,只有如此,歐洲才能成為世界的新的一極。上面的一切就是借著今年的段子去進行了小人物似的演繹。但正如馬克思對拿破侖三世的評價:“法國的階級斗爭怎樣造成了一種局勢和條件,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現在的情況正是這樣,在各方面的擠壓下,日本也無力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明知道自身掉入了一個陷阱,也必然義無返顧的縱身一躍。這其實就是拿破侖三世的宿命,而美國就是扣動扳機的人。但安倍晉三畢竟不是拿破侖三世,日本也不是當年的法國了。法國有選擇,日本沒有。在我看來日本成為不了那咬人的蛇了,這或許就是安倍晉三的悲劇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