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確實有些村,一到農閑季節就有人外出討飯,不過當時把這種要飯叫做“搞副業”。我們大隊就有那么一個小隊,由于勞少地多,每年一到收割季節前夕,就時有“糧荒”的情況發生,盡管沒有外出要飯,還是要依靠其他小隊支援和親友接濟。
不過當時的共產黨是不會置之不理的,我作為共產黨員、干部被派到該小隊尊點。該生產小隊雖然只有七十多口人,但在外工作的人卻不少,其中有軍人一名,教師一名,國家干部一名,工人一名,五保戶一名,當時叫(軍屬戶、四屬戶)這五人不但不向小隊出力,其家屬共二十幾人全靠小隊供養,真正下地干活的主勞動力只有九人,還有幾個婦女兒童半勞動力。九十多畝地,每年種植兩季水稻,還有一半農田要種三季(油菜和小麥)全年糧食產量豐年六萬多斤,上繳公糧兩萬多斤,軍屬戶、四屬戶分去糧食一萬多斤,剩下的二萬多斤糧食五十幾個農村口人分,這是出現“糧荒”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還種糧技術水平比較低,沒有良種,沒有化肥,全靠家肥和傳統耕作技術種植,產量比較低,南方畝產跨“綱要”豐收年才800斤左右。
第三個原因是:所有農活、修水利、修路等等工作都靠人力作業,人的消耗很大,每個人的食量都很大,我們當時一頓吃七八兩米還覺得沒吃飽。究其原因當時是靠糧食作為燃料,人作為動力來完成生產任務的,現在都是機械化,大部分體力活都是靠消耗柴油汽油來完成。如果現在把消耗的柴油汽油為機械動力所作的功、折合成人力消耗糧食所作的功相比較,現在糧食缺口更大,“糧荒”比以前更嚴重。
第四個原因是:當時老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指數很高,正值人口高峰期,以這個小隊為例,短短二十幾年間人口陡增一倍,一下子增加這么多人出現“糧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把當時的“糧荒”簡單歸咎于“集體化”是不公道的,恰恰相反如果沒有當時的集體化,軍人不可能戍守邊疆,干部不可能全心全意工作,工人也不可能造出兩彈一星,教師也不可能教書育人,也沒有現在的人口紅利。總之我們過去頂著“糧荒”“走集體化”道路,為共和國的今天無怨無悔工作,到頭來還要為想搞私有化的人埋單,有點冤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