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斯大林的許多文章和著作中,經??吹竭@樣一個說法: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聯情報人員佐爾格曾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準確日期,報送給了斯大林,但斯大林沒有相信,結果被希特勒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也為許多人所深信不疑,但細察起來,乃疑點重重。
在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第一集“巴巴羅薩行動”中,關于這個歷史情節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http://www.56.com/u45/v_NjM1MDc2OTg.html(見1’30”——4’08”)]
【1941年4月15日,(一架)德國容克86偵察機由于引擎故障,不得不降低飛行高度,因而被(蘇軍)擊落。……他們的飛機上,還有蘇聯邊境地區的地圖,……。
十天以后,一份報告從柏林發到莫斯科,報告的作者蘇聯駐德軍事專員瓦西里·圖皮科夫少將,在報告中得出如下結論:“蘇聯是德國計劃中的下一個打擊目標,行動開始的時間或許提前,毫無疑問就在今年。”……圖皮科夫和其他情報人員都不知道德國入侵的準確日期。
化名拉姆齊的理查德·佐爾格,最早提出軍事行動將在播種季節結束后開始,然后改在五月底,接著又推到六月下旬。來自其他情報人員的信息,同樣含混不清,甚至連是否會發動入侵都不明確。
(蘇聯情報機構)有關德國(進攻蘇聯)計劃的意見一簽發,就送到了斯大林那里,后來證實那只不過是一個廣泛流傳的謠言而已。事實上,并不存在什么被竊取的(德國)計劃。
來自情報系統的一些消息互相矛盾,而且蘇聯戰前情報工作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分析、判斷不足。有時候真正重要的數據,卻被掩埋在無關緊要的海量信息下。】
并非說這段話就完全符合事實,但分析一下還是能看出以下幾點:
1,斯大林的情報來源不止佐爾格一人。實際上,當時蘇聯的海外情報組織至少有上千個,還有中共等兄弟黨和對蘇友好國家提供的情報。 2,這些來源的情報很多是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由于情報人員所處的環境不同,能力各異,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而情報機關面對海量的信息,加上分析、判斷不足,有誤判也是可能的。 3,就是佐爾格的情報也前后不一。三份情報,三種說法,開始是說德國的軍事入侵將在播種季節結束后,然后說在五月底,接著又推到六月下旬,讓人相信哪一個?現在看來最后一次是正確的,但做這種認定也只是事后諸葛亮而已。如果戰爭沒有打響,恐怕還有第四、第五、第六份。 4,佐爾格的情報不可能直送斯大林。這需要經過情報機關的篩選、比較、確認、簽發,一個環節有問題,就到不了斯大林手里。即使到了,斯大林也要從眾多情報中篩選、比較、確認、決策,不是也有后來證實是謠言的嗎?再說,斯大林也不可能光憑一份情報,就決定整個對德作戰部署的全局。 5,斯大林對有關情報的采納與否和如何決策,需要考慮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戰爭態勢。當時法國已經扯出降旗,英國竭力禍水東引,日本頻頻試探挑釁,美國表面保持中立……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斯大林把全部精銳兵力投向西線阻擊希特勒,也許不至于“措手不及”,但衛國戰爭的結果恐怕就很難說了。 6,總之,情報工作的作用不能片面夸大。正如把衛國戰爭初期蘇聯的局部失利,完全歸咎于斯大林沒有采信所謂佐爾格的“準確情報”一樣,現在不是有人反過來,又將毛主席領導我黨我軍取得節節勝利,完全歸功于情報工作的作用嗎?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問題。這也是某些人指責斯大林的籍口,但此前丘吉爾已經同德國簽訂了英德和平條約,蘇聯為什么就不能簽?這至少為蘇聯爭取了一年又十個月的備戰時間。況且,斯大林要是完全相信希特勒會遵守這個條約,那他就不是斯大林了。
聲明一下,說了這么些,主要是因為深信類似這種流言、傳言的網友實在太多了,并時常拿來否定斯大林的歷史功績。“眾口鑠金”、“三人成虎”,斯大林的“負面形象”就是這么“樹立”起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的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
斯大林有沒有自己的局限性?當然有,但不能無中生有。在沒有看到能確鑿證明斯大林的確忽視了佐爾格的“準確情報”的證據之前,我們還是不要輕信和使用這樣的傳言吧!
要是輕信了,那還不如直接去相信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說的,“斯大林是按地球儀計劃戰役的”。
最后說句題外話:關于斯大林的種種謊言、謠言,其源蓋出于赫魯曉夫的這個《秘密報告》,后來蘇聯、東歐和中國出現的逆流,一切都是從否定斯大林開始的。而我們有的同志當年也跟著說什么斯大林對德國法西斯的入侵“缺乏應有的警惕”,還有什么“晚年錯誤”、“個人迷信”、“擴大化”、“驕傲了”、“三七開”等等。到頭來,這些話又落到了誰的身上呢?歷史事實又證明了什么呢?對此,我們的同志不能不引以為戒啊!
==================
附:莫洛托夫的有關談話
莫洛托夫(1890年-1986年),原名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斯克里亞賓,早年參加革命時,將姓氏改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錘子”之意。蘇聯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以下內容摘自蘇聯著名詩人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一百四十次談話》一書的“力圖推遲戰爭”一章,主要談的是衛國戰爭之前斯大林是否掌握德國發動突然襲擊的具體日期,以及蘇聯是否作好戰爭準備的問題。該書采取的是對話的形式,兩人的對話先后持續達17年之久(1969-1986),正如丘耶夫所說,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莫洛托夫的觀點基本上沒變。
【力圖推遲戰爭】
(丘耶夫)“在所有的歷史書中都說,斯大林在判斷戰爭爆發日期方面有失誤。”
(莫洛托夫)“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這么說,但應該補充上一句:不失誤是不可能的,”莫洛托夫回答說。“怎么可能知道敵人到底何時發動進攻呢?我們知道,敵人會來的,但在哪一天,甚至哪一月……”
“據說,共有過14個日期。”
“人們指責我們沒有理會偵察機關的報告。是的,是曾經有過警告。然而,如果我們聽偵察機關的,哪怕給敵人一個極小的借口,敵人都會提前發動進攻。
“我們已經知道戰爭臨近了,知道我們比德國弱,知道我們將不得不后撤。問題在于,撤到什么地方為止——撤到斯摩棱斯克,還是撤到莫斯科?戰前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撤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需要有盡可能多的領土。(丘吉爾曾寫過:“可以說,蘇聯非常需要把德國軍隊的出發陣地盡量往西推,以便使俄國人贏得時間,并從自己遼闊國家的各個角落聚集力量。如果說,他們的政策一向是冷靜而慎重的,那么當時的政策就是非?,F實的。”——原注)
“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推遲戰爭。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共推遲了1年零10個月。當然,本想推得更遲些。還在戰前,斯大林就認為,只有到1943年我們才能與德國勢均力敵。”
“可是,偵察人員曾發回情報……”
“關于這一點,一些文章寫得互相矛盾。我的觀點是,戰爭只能這樣開始。我們努力把戰爭往后拖,但最后仍然沒有猜準開戰的時間,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我認為,不能過分依靠偵察員。對他們的情報,既要聽,也要檢驗。偵察員有可能把我們推向危險的陣地,使我們過后難以自拔。兩邊的內奸數不清,因此不進行最周密的、經常的考驗,對偵察員是不能完全信賴的。有些幼稚的、庸俗的人搞了不少回憶錄,說什么偵察員曾經講過(敵人進攻日期),說什么從國境線那邊曾有投誠者跑到我方來報告等等……
“不能完全依靠個別的報告。但是如果過分地不信任,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當我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的時候,每天我都用半天的時間來研究偵察人員的情報。那些情報中什么沒有??!曾報告過多少進攻日期??!如果我們聽信了這些情報,那么戰爭可能要開始得早很多。偵察員的任務就在于不要延誤時間,及時報告。
“一般地講,我們打仗作了準備,我們很難擺脫它,根本不可能擺脫它。我們往后拖了一年,拖了一年半。如果希特勒提前半年開戰,在當時條件下,對我們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不能很公開地讓德國偵察機構看見我們正在采取重大措施,正在備戰。我們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是不夠的。很多事沒來得及做?,F在出現了許多回憶錄,其中說斯大林似乎要為一切負責。然而還有國防人民委員呢,還有總參謀長呢……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
“有些人,其中包括戈洛瓦諾夫元帥,認為是總參謀部耽誤了戰機。”
“不能說是它耽誤了戰機,然而也有它的過錯。他們得到過指示:不要相信首批情報,而是要核實。這當然就耽誤了一些時間。”
“這可就是斯大林的疏漏了。”
“當然可以這樣認為。他當時的處境十分困難,因為他極不愿打仗。”
“斯大林是否過高估價了希特勒?他以為希特勒不那么傻,不結束同英國的戰爭,是不會來進攻我們的。”
“對,對,當時不僅斯大林有這種心理,我和別的人也有。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希特勒當時除了向我們發動進攻以外,也沒別的辦法了,雖然他尚未結束同英國的戰爭。不如此,他永遠也無法結束同英國的戰爭,你倒去試試看,究竟如何結束同英國的戰爭!”
“一位作家這樣描述戰爭的開始:斯大林咒罵蘇聯駐德大使杰卡諾佐夫和莫洛托夫,因為他們夸口說:‘現在德國要同我們友好了。’”我說。
“他這是信口雌黃,滿嘴胡言,”莫洛托夫說。“因為他知道現在我沒有可能公開為自己辯護……”
“現在人們寫文章說,斯大林相信了希特勒,說希特勒用1939年簽署的條約欺騙了斯大林,讓斯大林喪失了警惕,斯大林相信了他……”我說。
“斯大林如此幼稚?”莫洛托夫問道。“不,斯大林對此事了解得很好,很正確。斯大林相信了希特勒?他連自己人還不全都相信呢!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希特勒欺騙了斯大林?但這一欺騙的結果是希特勒日后自殺身亡,而斯大林卻成了半個世界的領導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