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十八大開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提法就頻頻出現在各種場合、各式媒體上。但是,道路、理論和制度,畢竟是形而下層面的“器”,而非形而上層面的“道”。文化自信才是“道”,才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沒有文化自信,覺得洋人的東西樣樣都好,就連洋人進化不到位而渾身長滿獸毛都倍受青睞,談何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璀璨光芒。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又吸納了佛教等外來宗教文化,形成了儒釋道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和法家思想為框架的治國體系。這樣一種文化,追求中庸和諧,抵制極端對抗;推崇仁政,反對暴政;推崇王道——以德服人,反對霸道——以力服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鄙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強權論。在與外部世界打交道時,中國始終注重“宣德化而柔遠人”,祟尚“以德為鄰”,“厚往薄來”。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華夏萬經之王。《道德經》提倡為而不爭的圣人之道,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主張師法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四川都江堰,可以看作是師法自然哲學觀的成功運用。當代國人崇尚西學,以為人定勝天,故而要戰天斗地。接連不斷地在江河之上截斷水流,廣筑高壩,不惜重蹈鯀治水失敗的覆轍。癡迷轉基因,以造物主自居,創造新物種;等等,這些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文化的表現。
《道德經》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認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提倡損有馀而補不足的“天之道”,反對損不足以奉有馀的“人之道”。再對照特色主義師法西方市場經濟的結果,百姓稅負空前沉重,權貴階層和小眾的利益集團獨占了改開成果,并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越來越富,而普羅大眾則越來越相對貧困。這不正是離經叛道,倒行逆施的結果嗎?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繼續按照西方的價值觀,無休無止地追求享受,滿足貪欲,人類最終必然走向滅亡。短期也會造成碳排放過高、溫室效應、及環境污染。《道德經》二千多年前就為人類指明了出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者富”。這不正符合如今提倡的低碳、環保和節儉理念嗎?
《道德經》更是辯證地認識到柔能克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對于戰爭的認識更可謂一針見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為止”。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勢必成為世界強國,柔遠服眾,還是像美帝一樣靠霸道來征服世界、到處樹敵?先賢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正因為有如此強大的文化底蘊,自始皇統一六合后,歷經兩千多年,雖然分分合合,治亂交替,甚至被來自北方的少數游牧民族統治過,但是中國并沒有像巴比倫、古埃及等文明古國一樣凋零或者分崩離析,反而一次次依靠自身的文化征服、馴化了異族統治者。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歷史上盡管飽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劫掠、殺戮,甚至奴役,但是漢族從未對這些游牧民族采取系統性地復仇(種族屠殺,種族滅絕)行動,無論是五胡亂華之后,還是元朝覆亡之后,以及辛亥革命終結了滿族人二百多年統治之后,概莫能外。
在與外部世界打交道時,中國向來不采用歐洲殖民者武力征服、殖民統治、野蠻劫掠的做法,而是始終注重“宣德化而柔遠人”,祟尚“以德為鄰”,“厚往薄來”。
基督教文明,骨子里崇尚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文化歧視。從1096年到1291年間十次十字軍東征,到十七世紀波及歐洲大陸的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的三十年戰爭,再到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終結的長達幾個世紀的對拉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侵略、殖民統治,以及今日北愛爾蘭依舊水火不容的新教、天主教對立,簡直不勝枚舉。至于基督教文明對北美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對南美印加帝國的血腥屠戮,以及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販賣黑人為奴的系統性犯罪,在其它文明中都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幾千年來治亂交替,但畢竟是治多亂少。而基督教的歐洲,直到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戰亂從未止息。人類史上傷亡空前的兩次全球大戰,挑起戰爭的國家都是基督教國家;交戰的兩大陣營,絕大多數也是基督教國家!
基督教文化強烈的攻擊性,與他們缺乏中庸和諧的哲學觀,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有緊密關系。因此,他們對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強盜邏輯習以為常。譬如,他們對某些國家和民族以狗肉為食非常反感,竭力攻擊這種飲食習慣野蠻,不文明。可當他們使用刀叉等兇器陶醉于滴血的牛肉時,是否想過,如果十億多把黃牛視為圣物的印度人、尼泊爾人指責他們的飲食習慣野蠻,不文明,他們能接受嗎?
又譬如,今年2月下旬,美韓兩國不顧朝鮮一再強烈反對,堅持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制造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但是當朝鮮隨后針鋒相對地演練導彈和火箭彈試射時,美韓就連番指責朝鮮威脅了朝鮮半島和平,并敦促聯合國進一步制裁朝鮮。這樣的強盜邏輯,他們竟然習以為常,毫無愧色。
再說當前的國際熱點——烏克蘭危機。
央視3月7日《深度國際——誰在操盤烏克蘭?》,把這場始自2013年11月的烏克蘭危機的前因后果,操縱這場變局的國際勢力和國內寡頭,通過大量鐵證抽絲剝繭般挖掘了出來。我就不再贅述。我感興趣的是當俄羅斯國會授權總統普京必要時可以在烏克蘭使用軍力,普京在克里米亞增派兵力、加強軍事存在,以及克里米亞議會和塞瓦斯托波爾議會在3月6日各自通過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決議,并宣布于3月16日提前舉行公投這一系列事態出現后,美歐特別是美國的反應。
顯而易見,美歐的反應少不了威脅對俄經濟制裁、外交制裁、軍事制裁(中斷國防合作等),乃至軍事威懾。但是當美歐領導人意識到這些制裁對俄羅斯幾乎不起作用時,就開始義正言辭地批評普京生活在過去,像希特勒;俄羅斯的行為違背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克里米亞議會的決議違背烏克蘭憲法,克里米亞的歸屬應該由全體烏克蘭人民決定;等等。
見到這樣的言論,我先是驚詫,繼而哭笑不得。政治家也是人,一個人怎么可以如此無恥?
冷戰結束后,華約解散,以對抗華約為使命的北約不但不解散,還在繼續招兵買馬,加緊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地處巴爾干、作為俄羅斯盟友的南聯盟就成了美國和北約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了肢解并降服南聯盟,美國和北約插手南聯盟的民族糾紛,資助曾經被美國國務院宣布為“恐怖主義組織”的科索沃解放軍,制造騷亂。然后借口科索沃發生了所謂塞族人對阿族人的種族迫害,逼迫南聯盟從本國領土科索沃撤軍,同意北約派兵進駐和科索沃完全自治。南聯盟當然拒絕簽署這種侵犯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的提案。于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無法獲得聯合國授權的情形下,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繞開聯合國,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發動了對南聯盟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北約投入飛機1200架,出動32000多架次,炸毀鐵路12條、橋梁50多座、民用機場5個以及大量基礎設施,致使80多萬人流離失所,美麗的南斯拉夫滿目瘡痍。走投無路的南聯盟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滿足了北約的條件。肢解出去的科索沃最終于2008年2月17日在南聯盟的強烈抗議中自行宣布獨立。美國和北約多數國家很快承認了科索沃的獨立。
美國和北約發動的科索沃戰爭,最終以科索沃獨立收官。美歐等國繞過聯合國以武力踐踏一國主權,繼而鼓勵分離主義脫離母國的做法,影響極為惡劣。這種由強權操縱所謂“民族自決”,對他國分離主義起到了示范作用。
因此,今天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的“民族自決”,從任何角度看,不過是科索沃事件的翻版。所不同的只是俄羅斯到目前為止并未對烏克蘭發動軍事打擊,更沒有狂轟濫炸!美國和歐盟有什么資格站在道德的高地訓斥俄羅斯呢?這難道不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因此俄羅斯駐華使館就回擊美國是“恬不知恥地、不加掩飾地在實施‘雙重標準’”。
把國內法置于國際法之上的美國,大講遵守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令人覺得格外滑稽。越戰之后,美帝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1989年入侵巴拿馬,1999年入侵南聯盟,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何時尊重過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
無法無天的強盜對你談遵紀守法,婊子對你談貞操,還有比這更滑稽的嗎?
俄羅斯駐華使館在其官方微博中寫道:顯然,華盛頓依然不能正確理解那些不按照美國模式出牌的事情。……到處對別人強加自己的意志,他們習慣扮演說一不二的“法官大人”的角色。人們可以喪心病狂,但這不是委過于人的理由。
我在此引用俄羅斯官方言論,并非說俄方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動機和表現就符合正義。但是中國有必要在國際事務中借鑒俄羅斯做法,即為了本國和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本來也是中華文化的精妙所在。《孫子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中國的政客必須懂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們待人有禮,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但是對付蠻不講理的潑皮無賴,如果我們還要彬彬有禮地和他講理,那就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對付無賴,往往無賴的方法最有效。崔永元在轉基因食品論戰中就對此深有體會。人與人交往如此,國與國外交亦如是。
中國在二千多年歷史上被美歐基督教文明趕超,不過是近三百年的事情,沒有什么可自卑的,更沒有任何理由動搖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中國整體重回世界領先地位不會太遙遠。到那時,中國能不能沿襲今日美帝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當然不可!為何要像今日美國這樣在全世界四處樹敵結仇呢?先賢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