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在近期名為《為少數人打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擁有的財富,相當于全球底層35億人財產相加的總合,即掌握著全球將近一半的財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得不回到“資本”這個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來尋找答案。
當資本成為社會的主導時,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產品也極為豐富,與此同時逐利也變為世界通行的規則。我國屢禁不止的各種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與其說是法律的缺失、道德的淪喪,倒不如說是資本逐利性的驅動更準確。
在這種邏輯下,資本在勞資關系中同樣占統治和主導地位,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進一步加劇,利潤在資本的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天平顯然更加傾向于前者。以我國為例,勞動收入占比從1996年的53.4%一路降至2012年的45.59%,且這種下降的趨勢沒有明顯改變。資本所有者憑借自己的殘酷手段在資本原始積累中獲得第一桶金,然后以主宰者的面目出現。在資本占有規律的作用下,錢能生錢,越有錢就越能賺錢,其必然結果就是財富和收入占有的兩極分化。2013年瑞信的報告顯示,全球0.6%的富人(約2900萬人)擁有的資產占全球總資產的比例為39.3%,達到87.4萬億美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人處于極度貧困狀態中,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
由于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而導致凱恩斯所言的“有效需求不足”日益加劇。“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窮人雖然有消費意愿卻沒有消費能力,富人有消費能力但是沒有消費意愿,消費品的需求將因此下降,即使有足夠的生產能力,由于消費需求的不足,往往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無法銷售出去。消費品需求的下降通過產業間鏈條的傳導關系,最終造成整個社會生產的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日益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無論是傳統的鋼鐵、水泥等行業,還是新興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行業均有所體現。同時一些居民生活消費品的生產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按照資本邏輯運行的世界,結果便是造成更多的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必然會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必須對這種邏輯做出反思。具體而言,宏觀層面可以通過國家控制部分資本來與私人資本分割社會總利潤,國有資本所得和稅收一樣作為國家可直接調配的資源,用于公共品供給等民生支出。在微觀層面,可以通過運用財政、金融手段,將資本所得合理地控制在一個適當水平,通過開征遺產稅、不動產稅等手段,限制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同時通過提高小時工資、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提高勞動者收入,通過“一限一提”以改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既要充分發揮和挖掘資本邏輯的內在動力和潛力,又要抑制和糾正這種邏輯運行下的危害和偏差,這是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現實選擇。(作者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