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三月五日就要到了,一九六三年的這一天,毛主席在《人民日報》發表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接著,祖國大地掀起了學雷鋒的高潮。
八十年代以前,每到三月份,學校、部隊、工廠、醫院等單位,以及各機關事業單位都會響應黨的號召,學雷鋒做好事,大小新聞媒體都會報道各地學雷鋒的先進事跡。由于雷鋒精神的發揚光大,當時社會風氣很好,,關心別人,愛老尊幼成為社會的風尚。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以后,雷鋒精神還在提,但逐漸流于形式,在每年的三月五日這一天,只有學校和一部分機關單位上街做做樣子,學雷鋒的事跡在媒體上已是鳳毛麟角了。兩千年到現在,雷鋒精神很少有人再提了,在新聞媒體上不但看不到學雷鋒的影子,反而能夠看到一些質疑甚至丑化雷鋒和雷鋒精神的文章。
雷鋒精神不再提了,是不是現在社會風氣太好了呢?恰恰相反,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敗壞到讓人不敢相信的地步,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已司空見慣,甚至連老人跌倒也沒人敢去扶了。改革開放前后在學雷鋒這個問題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變化的?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雷鋒是一個怎樣的人和雷鋒精神的實質是什么。
雷鋒1940年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三歲時,他的爺爺在春節前夕被地主活活逼死,五歲時,他的父親由于接連遭受國民黨和日本鬼子的毒打,沒錢治病,去世了,因為家里很窮,雷鋒的哥哥十二歲就去當童工,被餓成了皮包骨,不幸感染上肺結核,不久也死了,七歲時,雷鋒唯一的親人——他的母親,因受到地主的凌辱,于中秋之夜懸梁自盡了。從此雷鋒便成了孤兒。
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湖南長沙解放后,雷鋒從此結束了痛苦的生活,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幸福成長,他參加了兒童團,進小學讀書,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先鋒隊。雷鋒小學畢業后就參加了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60年1月,雷鋒應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他進一步提高了政治覺悟,牢固地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遠大目標。他還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并身體力行,認真實踐。
從雷鋒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夠無私奉獻、樂于助人,是黨培育的結果,正是由于當時的共產黨把共產主義當成終身的奮斗目標,并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才能培養出像雷鋒這樣的好同志。雷鋒生在舊社會,受盡了舊社會的苦難,是共產黨幫他翻了身,他親眼看見了共產黨人為了解放勞苦大眾所做的努力,所以他自己翻身以后,也努力成為共產黨的一員,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當時像雷鋒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絕不是個別的,而是相當普遍的,是自上而下的,特別是雷鋒因公殉職,毛主席在《人民日報》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以后,千百萬雷鋒式的人物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社會上迅速地出現了一種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雷鋒精神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
雷鋒精神就是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的堅定的政治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崇高思想。“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般毫不留情,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雷鋒日記里的這句話是對雷鋒精神的高度概括。
改革開放以后,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普世價值污染社會氛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雷鋒精神被逐漸淡化。在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內有些人已經不再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而是為個人升官發財而奮斗,產生了自上而下的腐敗,這必然導致社會風氣的越來越敗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人生信條。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雷鋒精神受到冷落也是必然的。改革開放之初,為改變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每到三月份還提倡一下雷鋒精神,但是因為有些黨員干部自己不學習雷鋒精神,總想讓別人學習,所以效果不大。隨著私有化改革的深入,雷鋒精神鮮明的政治立場讓資改派精英感到很不舒服,他們又拋出所謂的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只談雷鋒同志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不談其政治立場,其實質就是妄圖掩蓋雷鋒精神鮮明的階級立場。被篡改了的雷鋒精神也會讓資改派精英不舒服,因為雷鋒精神畢竟是毛主席時代的產物,所以后來他們就不再提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