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詭辯術叫“預期理由”。
預期理由是指在人們的言論中,特別是證明或反駁的情況下,把預期的真實性尚待驗證的命題或者判斷當作理由作為論據使用。即把自己本身尚待驗證的命題或者判斷,當做似乎已經證實的事實。這當然是邏輯所不允許的錯誤。
預期理由是一種詭辯者經常主動使用的詭辯手法。而這種預期理由往往隱藏在另一個求答的問題中,企圖在回答者在回答問題的不經意間承認求答者的預期理由,作為求答者得分的武器。
曾經有這樣的笑話,某人要求別人把一批商品留給他,說他再過幾天就成為千萬富翁了,得到的回答是:“等你成為千萬富翁再說吧。”這個“某人”雖然沒有把此用在辯論中,但是應該也屬于“預期理由”,因為他所說的事情,或者根本不會發生,或者只是有那種可能性,但是最終沒有發生或者未發生。
把不可能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東西當成事實作為論證自己觀點的證據,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詭辯術。
某些人為了反毛而反共,在“如果毛澤東治國方法繼續實行,中國會怎樣?”的問題上, 把“預期理由”的詭辯術運用得淋漓盡致。
這些人或者是民國余孽,或者是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的所謂“受害者”或親屬,與毛或毛時代有歷史恩怨。雖然說當今是言論自由,但是最起碼不能無中生有,胡說八道吧。
毛澤東時代28年,有7年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也就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前,毛澤東時代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時間只有21年。
這21年里有3年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災害。
按照《中國災情報告》記載,1958年,“1-8月,全國大面積旱災……冀、晉、陜、甘、青與西南川、滇、黔及華南粵、桂等省區。春旱時間長,波及面廣,嚴重影響農作物播種、生長。河北省中部、東部連續200多天無雨雪……5月中旬……西南、華南及冀東持續干旱。入夏,華東、東北800多萬頃農田受旱。吉林省266條小河、1384座水庫干枯,為近30年未有的大旱。年內,旱災波及24個省區2236萬公頃農田。”
1959年,“1-4月,冀、黑嚴重春旱。因去冬以來降水稀少,春旱影響河北省150萬公頃小麥生長,成災62萬公頃,另有20萬公頃耕地需挑水點種;黑龍江省……150萬公頃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數4-5寸深,為歷史少見。”7-9月,渭河、黃河中下游以南、南嶺、武夷山以北廣大區域普遍少雨,閩、粵60天無雨,遂“波及豫、魯、川、皖、鄂、湘、黑、陜、晉等20個省區的旱災分別占其77.3%(受災3380.6萬公頃)和82.9%(成災1117.3萬公頃),受災范圍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劉穎秋主編的《干旱災害對我國社會經濟影響研究》認為,“是新中國成立10年來旱情最重的年份”。1959年的大旱,在水文方面有顯著的表現。是年,松花江源瀕于干涸,豐滿水庫缺水發電。江、淮出現歷史同期(記載)的最低水位。江蘇省山區塘堰、小水庫干涸37萬座(占本省同類型工程的67%)。湖北省塘堰干涸達80%,8月中旬以后小河幾乎全干;由于江水奇低,沿長江的121個水閘和161個明口,能夠自流放水的也只有50個閘、13個明口。湖南省邵陽、衡陽和湘西州的71萬處塘壩,在9月中旬有半數干涸。
1960年,持續旱情擴大:“1-9月,以北方為主的特大旱災。上半年,北方大旱。魯、豫、冀、晉、內蒙、甘、陜7省區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區旱期暢達300-400天,受災面積達2319.1萬公頃,成災1420萬公頃;其中魯、豫、冀三省受災均在530萬公頃左右,合計1598.6萬公頃,成災808.5萬公頃左右。山東省與河南省伏牛山—沙河以北地區大部分河道斷流,濟南至范縣的黃河也有40多天斷流或接近斷流,800萬人缺乏飲用水。夏秋季節,南方皖、蘇、鄂、湘、粵、滇、川7省區因旱受災面積都在66.6萬公頃以上(按:廣東、海南旱情持續了7個月,西南各省冬春連旱),川、鄂2省成災198.1萬公頃。除西藏外,大陸各省區旱災面積高達3812.46萬公頃,為建國以來最高記錄”;“本年災情是建國后最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是年大旱,除黃河外,還有不少河流斷流,如永定河、潴龍河斷流5個月;子牙河及滏陽河衡水以下河道,自1959年11月斷流,直到1960年7月18日才有來水;山東境內12條主要河流,有汶河、濰河等8條斷流。
1961年,旱情持續:“1-9月,全國范圍的特大旱災。全國旱區受災面積達3784.6萬公頃,成災1865.4萬公頃,主要分布于華北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黃土高原、西遼河流域”。是年3-6月,海河水系的趙王河、潴龍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西遼河通遼站3-6月平均流量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安徽省正陽關、蚌埠和江蘇洪澤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陽專區8個縣325條大小河流,斷流312條。
1962年,“1-9月,全國大面積旱災。去冬以來,南方湘西北、粵北、川北、蘇北、皖中地區雨雪稀少,2月約有100萬公頃呈旱象;3月,旱區擴至豫、鄂、黔、陜等省,共計360萬公頃……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呼倫貝爾和烏蘭察布地區、晉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區,旱期長達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斷、人畜吃水困難……年內,旱災波及北方為主的24個省區(市)2174.6萬公頃農田,成災面積878.4萬公頃。”
留給毛主席大力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時間,只有18年。
那么,我們且用1950年和1980年的主要工農業產品做對比,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
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
煤炭由4292萬噸增至6.2億噸
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
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
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
化肥由7萬噸增至1232萬噸
機床由0.16萬臺增至13.4萬臺
棉紗由32.7萬噸增至293萬噸
棉布由25.2億米增至134.7億米
自行車由2.1萬輛增至1302萬輛
汽車由0增至22.2萬輛
拖拉機由0增至9.8萬臺
手扶拖拉機由0增至21.8萬臺
鐵路機車由0增至512臺
化纖由0增至45萬噸
電視機由0增至249.2萬部
縫紉機由0增至768萬架
手表由0增至2216萬只
農業上主要產品的產量,從1950年到1980年的增長也是大幅度的。例如:
糧食由2494億斤增至6364.4億斤
棉花由44.45萬噸增至270.7萬噸
油料由297.2萬噸增至769.1萬噸
糖由24.2萬噸增至257萬噸
茶葉由4.1萬噸增至30.4萬噸
生豬由5775萬頭增至30543.1萬頭
大牲畜由6002萬頭增至9524.6萬頭
水產品由44.8萬噸增至449.7萬噸
其中糧食等產品的年均增長還大大高于改革以來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國的鋼鐵、石油、煤炭、糧食、棉花、棉紗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就進人世界前列。工業門類齊全程度、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在發展中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領域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排名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經濟大國(不包括前蘇聯)。
注:以上數據引自1981年《半月談》編輯部編印的《時事資料手冊》第84—86頁《我國三十年經濟成就一覽表》
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崩潰”?
另外提一句,這些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西方國家重重的封鎖之下取得的!同時期的絕大部分國家的發展速度,是遠遠不如毛澤東時代的,那么這些國家是不是也經濟崩潰了?
這就是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誰要再提出“毛時代經濟崩潰”,那就是可笑至極了!
有人說,“沒有改革開放你不可能有電腦用”“沒有改革開放你不可能···”“沒有鄧小平你不可能···”···如果說一個人吃了十張餅飽了,卻說自己只吃最后一張就能填飽肚子,這是不是很可笑?
現在是言論自由,但是這并不等于可以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信口開河、無中生有。而某些人卻就是這樣把無中生有和造謠以及忽悠作為他們推進所謂“進步事業”的殺手锏。
另外,某些人在理屈詞窮的時候,最習慣使用的招數就是抒情、造謠、罵街······如果黔驢技窮的話,就使出你們的絕招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