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和民意
《環球時報》發表過不少好文章。但是2014年2月11日的《外交政策不能被‘民意’左右》,卻難說了。
文中所說,為互聯網上“民眾第一時間的反應”,即“一時的‘民意’”,“一般來說往往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就事論事的,而不是全面考慮方方面面之后才得出的”。如此定位民意,已經莫名其妙。如果民意一出現就“全面考慮方方面面”,那還要黨和政府干什么?何況民意不限于互聯網。互聯網反映的民意,也頗多真知灼見,未必“一般來說往往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就事論事的”。然而已經得出結論:“外交政策不能被‘民意’左右”,“尤其不要追隨‘民意’”。
如果懂一點辯證法,對于民意進行具體分析,研究針對什么問題的民意,什么傾向的民意,多數人的民意還是少數人的民意,多大范圍和強烈程度的民意,個別人一時的騷動或情緒化還是反映某些根本的、全局的、長遠的利益訴求的民意,然后再來決定取舍,再來去粗取精,再來概括提高,也許會離開真理近一點。但是現在拿出的,就是把民意一筆抹黑,就是一個把民意和外交政策斷然割裂和對立起來的決絕的結論,一個不留余地的全稱判斷——“外交政策不能被‘民意’左右”,“尤其不要追隨‘民意’”。
在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政策,包括外交政策,在原則上,歸根到底都是民意的實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換句話說,都應該“被民意左右”。其實任何政策終歸都在被一種“意”左右,不是被這樣的“意”左右就是被別樣的“意”左右,如果不被民意左右,而是被人民之外的甚至人民敵人的“意”左右,那就不是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的政策,而是別的黨的、別的主義的政策了。
既然是全稱判斷,那就對不起,我們只能說,這里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
文章宣布“外交政策不能被‘民意’左右”之后,留下的和民意不沾邊的“政府決策部門”的外交政策,才注定“全面考慮方方面面”。這很可笑。連我們的毛澤東同志都錯誤一大堆,誰來擔保你們這個“外交政策”,永遠裝在真理的真空罐里呢?
報刊胡言亂語甚多,《環球時報》是說過很多好話的報紙。不過幾年前,也是這家報紙,曾經發表吳建民的“中國外交無敵人”。現在又來宣布“外交政策不能被‘民意’左右”。兩位作者都是位居要津的外交官。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外交中樞的權威聲音,這種同民意割裂和對立起來的外交政策,將把國家引到哪里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